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5
星期三
当前报纸名称:今晚报

处暑:袅袅凉风起

日期:08-23
字号:
版面:第13版:副刊       上一篇    下一篇

  离离暑云散,袅袅凉风起。

  池上秋又来,荷花半成子。

  朱颜易销歇,白日无穷已。

  人寿不如山,年光急于水。

  青芜与红蓼,岁岁秋相似。

  去岁此悲秋,今秋复来此。

  白居易这首《早秋曲江感怀》写在处暑节气前后,长安曲江将残未残的荷花,岸边成串的红蓼以及杂草丛生的草地……一片萧索引起诗人对时光流逝的伤怀。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处暑,七月中。处,止也,暑期至此而止矣。“初候鹰乃祭鸟,二候天地始肃,三候?禾乃登”,处暑三候的景象渐次出现:鹰大量捕猎鸟类,摆列如祭祀般而后食;天地间万物开始凋零,顺应节气而枯黄;丰收的喜悦后,被收割后的土地将进入空旷的休眠期。种种物候,无一不与“消逝”相关。此时的白居易正踌躇满志,这样的气氛让他感受到光阴的急迫。

  据考,《早秋曲江感怀》写于白居易在长安任左拾遗一职之时。拾遗是唐朝的一种谏官,职责是提醒皇帝遗忘的重要事项。初任拾遗时,白居易写诗道:“奉诏登左掖,束带参朝议”,认为“天子方从谏,朝廷无忌讳”——天子正乐于接受谏言,对朝廷上提出的建议没有忌讳的。怀揣这种抱负的白居易一心要尽言官之责,以报答皇帝的知遇之恩。

  在这期间,他创作出大量诗歌收入《新乐府》,并在序言中明确写明这些诗是“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也”。他将笔墨落在“可怜身上衣正单”的卖炭翁、“骨碎筋伤非不苦”的折臂翁身上,意图“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他一次次上书,一首首写诗,乃至当面指出皇帝的错误。然而这些做法逐渐引起唐宪宗的不满。

  元和十年(815)六月三日,朝中发生了一件大事:宰相武元衡被刺杀。此时的白居易于一年前授太子左赞善大夫,已经不再是左拾遗职务。他义愤填膺,上书要求严惩凶手,这一举动被定为越职言事。而后,又被人诬为“不孝”。最终,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

  脱下绯袍换上青衫,从繁华的长安出发,经蓝田过襄阳达江州,这一路之上的感受无疑像后来人仇远所写的《处暑后风雨》那样:“疾风驱急雨,残暑扫除空。因识炎凉态,都来顷刻中。”去往江州路上,白居易作《舟行》一诗自我安慰道:“船头有行灶,炊稻烹红鲤……何况不失家,舟中载妻子。”似乎一副怡然自得模样。而在寄给好友元稹的诗中,他却将自己蒙冤遭贬的心情展露无遗:“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

  到江州的第二年,一个“枫叶荻花秋瑟瑟”的夜晚,水烟弥漫的江面上响起了琵琶声,自长安而来的歌女讲述着自己的身世,“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的弦音,似乎在诉说着天下所有失意人的遭遇。《琵琶行》序言写道: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倘若真如序言所写,在江州的白居易“恬然自安”、只因一曲琵琶才“始觉有迁谪意”,他的诗中就不会一片忧伤了。距江州三千里的长安,是他日思夜想的地方。雪后于傍晚出游,恍惚中江州就是长安:“日西骑马出,忽有京都意。”登高望远,月华初生,他扪心暗问,敢不敢许自己三年归期:“争敢三年作归计,心知不及贾生才。”

  终于,白居易于820年被召回长安。朝廷关涉文字的职务,数他首当其选。后因屡次上书,年轻的唐穆宗不予采纳,白居易自请外放。

  又是一个“袅袅凉风起”的秋天,他再次离开长安,这一次,是去杭州。又是摇摇荡荡的水路,他于途中写诗曰:“且向钱唐湖上去,冷吟闲醉二三年。”

  而在杭州的他,却并非像诗中所说“冷吟闲醉”。见城中六口古井年久失修,他疏浚六井,让百姓喝上了甘甜的古井水。他主持修筑西湖堤坝,用以蓄水灌田以缓旱情。并亲自撰文将治理方法刻于石上,供后来人参考:凡放水溉田,每减一寸,可溉十五余顷;每一复时,可溉五十余顷。居庙堂之高则参朝政,处江湖之远则利民生。这哪里是他诗中所写的“冷吟闲醉”之人?

  离任之时,杭州百姓箪食壶浆,含泪送行。白居易也潸然泪下,提笔写下自己的不舍与关切:“税重多贫户,农饥足旱田。唯留一湖水,与汝救凶年。”临行前,他将一笔官俸留在州库中,作为后来官员利民周转之用,规定用后需补足原数。

  晚年的白居易居于洛阳,已是“面上灭除忧喜色,胸中消尽是非心”的闲适阶段,可见到龙门的八节滩、九峭石之处道路艰险,“船筏过此,例及破伤”,寒冬腊月纤夫需光脚涉冰拉纤,他遂捐出大笔积蓄为治滩之用。炎凉尝尽血未冷,朝野处罢心尚温。此时的白居易已是“七十三翁旦暮身”,而那颗利他人之心仍然未老。

  846年秋日,白居易逝于洛阳,与明月山川归于一处。就如他的诗句所言,生命终会“离离暑云散”,而一生行状却犹如“袅袅凉风起”般为世人送去清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