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形声字,从王(玉)从石,白声,白兼表义。本指玉石。《说文·玉部》:“碧,石之青美者。”《汉书·司马相如传上》:“雌黄白坿,锡碧金银。”颜师古注:“碧,谓玉之青白色者也。”“碧”指青绿色的玉石。《山海经·西山经》:“又西二百八十里,曰章莪之山,无草木,多瑶碧。”《庄子·外物》:“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而化为碧。”成玄英疏:“碧,玉也。”碧玉的颜色为浅绿色,“碧”引申为颜色词,指晶莹剔透的青绿色。例如唐杜甫《晴二首》之一:“碧知湖外草,红见海东云。”
古代诗文多以“碧”形容春夏季葳蕤芳草或茂盛的树叶。杜甫诗云:“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宋杨万里诗云:“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碧”也形容清澈的水色。唐韩愈诗云:“苍苍森八桂,兹地在湘南。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篸。”“碧海”指蓝色的大海,唐李商隐《嫦娥》:“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碧玉”也喻称清澈的水流,唐柳宗元《酬曹侍御过象县见寄》:“破额山前碧玉流,骚人遥驻木兰舟。”
“碧空”指蔚蓝色的天空,南朝梁简文帝《京洛篇》:“夜轮悬素魄,朝光荡碧空。”“碧虚”指青天,杜甫《秋野》:“秋野日疏芜,寒江动碧虚。”“碧落”指天空,唐白居易《长恨歌》:“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碧汉”指天河,唐徐夤《鹤》:“香闺报喜行人至,碧汉填河织女回。”“碧霄”指蓝天,唐温庭筠《寄分司元庶子兼呈元处士》:“月榭知君还怅望,碧霄烟阔雁行斜。”“碧云”指碧空之云,南朝梁江淹《休上人怨别》:“日暮碧云合,佳人殊未来。”“碧城”指仙人所居之城,李商隐《碧城三首》之一:“碧城十二曲阑干,犀辟尘埃玉辟寒。”
“碧桃”指千叶桃,唐郎士元《听邻家吹笙》:“重门深锁无寻处,疑有碧桃千树花。”“碧树”指绿色的树,唐许浑《京口闲居寄京洛友人》:“一尊酒尽青山暮,千里书回碧树秋。”“碧莲”指青绿色的荷花,许浑《送岭南卢判官罢职归华阴山居》:“还挂一帆青海上,更开三径碧莲中。”
“碧玺”为宝石名。“碧卢”指似玉之美石。“碧玲珑”指碧绿色多孔透明的异石。宋苏轼《壶中九华诗》:“念我仇池太孤绝,百金归买碧玲珑。”“碧琅玕”形容绿竹美如玉,唐欧阳詹《题华十二判官汝州宅内亭》:“新柳绕门青翡翠,修篁浮径碧琅玕。”
“寒碧”指寒凉的碧空。唐陆龟蒙《吴俞儿舞歌》:“枝月喉,棹霜脊,北斗离离在寒碧。”又指清冷的湖水。宋姜夔《暗香·旧时月色》:“长记曾携手处,千树压、西湖寒碧。”以“碧”色描写事物,往往突出其透明、澄澈、晶莹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