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5
星期三
当前报纸名称:今晚报

《石钟山记》的启示

日期:08-22
字号:
版面:第17版:副刊       上一篇    下一篇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宛如小家碧玉的石钟山,因山连着水、水伴着山,备受游人青睐,更因苏轼那篇《石钟山记》而名扬四海。石钟山位于江西九江湖口县长江与鄱阳湖交汇处,浑浊的江水与碧绿的湖水,像一只隐形大手,“划”出一条泾渭分明的天然“分界线”;登至山顶,远可眺望庐山烟云,近能目睹江湖清浊。

  古往今来,以石钟山为题抒怀言志的作品不胜枚举,而苏轼的《石钟山记》独树一帜。这篇千古名篇以探究石钟山得名原因为线索,既展现了卓越的文学造诣,更折射出作者严谨求实、敢于质疑、躬行实践的治学精神。

  石钟山,石是明摆着的;至于钟,更好理解,乃“金属制成的响器”。然石是怎样与钟“挂钩”的,依据是什么,却没有实证。苏轼写《石钟山记》时,年近半百,见多识广。凭他的经验与经历、名气和才气,只要沿用前人的说法,在“约定俗成”的基础上,顺水推舟,抒发一番感情;借题发挥,生发几句感叹,即可大功告成。可是,抱着“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理念的他,宁可多费力气、多吃苦头,也要探明个中缘由。

  元丰七年(1084)六月,苏轼送儿子苏迈途经湖口登上石钟山后,庙里的和尚循例令小童持斧击石,欲证前人“扣石得声”之说。苏轼虽含笑以对,然心实存疑。这天晚上,在明亮的月光下,苏轼和儿子坐着小船来到断崖之下。但见巨大的山石倾斜悬挂,有百尺之高,既像凶猛的野兽,又如狰狞的鬼怪,苏轼不免有点心惊。正想调转船头时,洪亮的声音忽地从水上发出,像连续不断的敲钟击鼓一般。就连土生土长的船夫,内心也感到惊骇,恨不得快快离开。求真心切的苏轼,却让船慢慢靠近前去。通过一番零距离考察,他才发现“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为此也。”原来山下都是石穴和缝隙,不知它们有多深,微小的波浪涌入这些石穴缝隙中,激荡回旋,就形成了这样澎湃的声响。

  探明缘由后,胸有成竹的苏轼揣摩,郦道元的所见所闻大概和自己一样,可是他描述得不够详细,认为是“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李渤通过敲击山石,依据声音的不同来判断命名缘由,方法过于草率;士大夫不愿意用小船在夜里到悬崖绝壁下面观察,自然没有谁能知道个中奥秘。经过一番琢磨,苏轼大笔一挥洒脱写来,记下自己的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于是,《石钟山记》如奇葩绽放,以其独特的求真精神与文学魅力流传于世。

  苏轼对石钟山得名之由的探究,展现出其不盲从、不轻信、不满足于道听途说的严谨治学态度。他在《石钟山记》中直指核心:“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这种对真相的执着追问,不敷衍、不臆断的实证精神,正是其文学创作的根基所在。

  千年流转,《石钟山记》的启示依然鲜活。苏轼以其亲身实践告诉后人:唯有扎根生活、尊重事实,才能创作出内容充实、情感真挚的作品,实现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