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未去世就被要求火化?
殡葬宣传不能如此“抢前”
日期:08-22
8月19日,安徽阜阳颍上县红星镇一名村民发布的视频引发广泛关注。画面中,一位弥留老人按当地习俗被安置于堂屋地面,几位工作人员站在门口,家属情绪激动地责问:“人还没死呢,就叫我们去火化?”
事后,红星镇政府解释,工作人员并非要求立即火化,而是正在开展殡葬改革政策宣传。当地存在“人临终前放置地面”的习俗,工作人员入户时正好遇到这一场景。他们依据县政府要求,每日需在七个村宣讲,介绍政府提供的免费遗体接运、火化和骨灰寄存服务。政策初衷本是减轻群众的丧葬负担,“省下棺材钱,给孙辈交学费”。
事件发酵后,镇政府发布道歉声明,承认“工作简单、方法不当”,并表示已上门致歉,努力争取当事人谅解。他们承诺将吸取教训,结合本地实际,更稳妥地推进殡葬改革。据了解,当事村民目前已表示理解。
一场原本出于好意的政策宣传,因时机与方式的严重错位,酿成了荒唐误会。殡葬改革本身具有节约土地、推动移风易俗的积极意义,免费服务也确实意在惠民。可是,再好的政策,若执行中缺乏对人情世故的理解、忽视民俗与情感,就容易从“惠民”滑向“扰民”。
这番好意,在最不恰当的时机,以最不恰当的方式,呈现给了最不合适的对象。在老人弥留、亲属悲痛的敏感时刻上门询问火化事宜,即便内容合规,实际效果却成了情感上的刺痛。而这场风波表面是沟通失误,深层却反映出政策与传统习俗之间的矛盾。在皖北农村,“全尸土葬”观念仍根深蒂固,火化被不少老人视为“二次伤害”,当地村民还保留“临终停灵”传统。政策宣传未能有效衔接民俗习惯,才引发强烈抵触。
工作人员或许太专注于完成“每日七村”的宣传指标,却缺失了对情境的基本判断和人文关怀。这种“为任务而任务”的执行方式,往往导致政策善意被消解,甚至激起群众反感。
要避免类似事件,政策推进必须更加尊重地方文化和民俗传统。工作人员若提前了解习俗,或能避免误判;若通过村委会预判情况,选择更合适的时机,采用更柔性的沟通方式,而不是直接上门生硬询问,也有助于缓解冲突。
基层政府连接政策与群众之间的“最后一公里”。这“一公里”走得怎么样,直接决定政策的实效和政府的公信力。红星镇这件事,为所有基层工作者敲响警钟:好的政策,必须配上得当的方法和充分的尊重,才能真正走进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