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里,我和爸爸来到江西于都河畔——红军长征出发的重要渡口。清晨的阳光洒在河面上,为这片承载着厚重历史的土地镀上了一层金光,宛如历史的勋章。
我驻足码头,凝视静静流淌的河水,仿佛还能看见当年浮桥的幻影。手指轻抚岸边一块巨大的石刻,“长征渡口”四个遒劲的大字映入眼帘,落款是杨成武上将。一种难以言喻的温暖与崇敬,悄然从心底升起,弥漫胸间。
河对岸鳞次栉比的现代高楼倒映在河面上,碎成一片片柔和的光斑。几片落叶漂浮在水上,恍惚间,落叶仿佛摇曳着九十年前红军夜渡时指引方向的马灯青光。
“这个渡口一定记得很多故事吧?”我问爸爸。爸爸声音低沉,仿佛带着历史的回音:“何止记得?1934年10月,四个秋夜,为了红军渡河,于都百姓创造了‘夜不闭户’的奇迹。”
熟知这段历史的爸爸为我详细讲述起来,我的眼前仿佛展开了一幅画卷:为了筹集架浮桥的木料,百姓们拆下门板和床板,甚至抬来了预备给老人的“寿材”。“最了不起的是,”爸爸语气充满敬佩,“整整三十万于都百姓,用生命严守秘密!他们晚上搭桥,天不亮就拆掉,不让敌人发现蛛丝马迹。”
爸爸用手机搜索,轻声吟诵起诗句:“‘8个渡口需要日夜把守,5个浮桥需要反复搭建……’”他顿了顿,加重语气,“诗中还说,‘每一块木板都可能成为告密的云,每一朵浪花都可能变成泄密的风……可是没有,连流浪的鸟雀,都蹲在远远的山头成了岗哨。’最终,8.6万红军战士,就在这8个渡口,在乡亲们无言的守护下,安全渡过了于都河。”
“是啊,这个渡口不会忘记送别的场面。”我喃喃着,心绪被深深牵动。爸爸点头,目光仿佛穿透了时光:“河两岸挤满送别的乡亲,捧着赶制的草鞋、省下的食物、积攒的铜钱,依依不舍。”他说,即使隔了九十多年,那份军民鱼水深情,依然滚烫。
天空飘起了丝雨,沾湿了我们的衣襟。突然,一阵清脆悠扬的唢呐声,伴着婉转深情的女声,穿越雨雾传来:“一送(里格)红军,(介支个)下了山,秋风(里格)细雨,(介支个)缠绵绵……”每一个音符都浸着泪水!
指导教师:翟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