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在华容道不顾与军师诸葛亮所立的军令状,放走被火攻之计烧得焦头烂额的曹操,用罗贯中老先生的话讲是“拼将一死酬知己,致令千秋仰义名”。
《三国演义》第四十九回讲诸葛亮借东风后返回夏口,与刘备、刘琦升帐,部署如何截击曹兵。他分别给赵云、张飞,以及糜竺、糜芳、刘封等众将分派了任务,唯独对关羽全然不睬。“云长忍耐不住,乃高声曰:‘关某自随兄长征战,许多年来,未尝落后。今日逢大敌,军师却不委用,此是何意?’孔明笑曰:‘云长勿怪!某本欲烦足下把一个最紧要的隘口,怎奈有些违碍,不敢教去。’”
从表面看,诸葛亮又在用激将法,想让关羽擒住曹操,但看后文,却并非如此。还看《三国演义》原文,“玄德曰:‘吾弟义气深重,若曹操果然偷投华容道去时,只恐端的放了。’孔明曰:‘亮夜观乾象,操贼未合身亡。留这人情,教云长做了,亦是美事。’”
那么,既然诸葛亮知道关羽必定要放走曹操,为何还欲擒故纵,让关羽立下军令状?这当然有他的高明之处。刘备一贯把弟兄的情谊,看得比江山社稷还重,孔明借此既能杀杀关羽的傲气,又能在刘备那里卖个人情。当然,也有人从战略方面分析,诸葛亮放走曹操,是为了维护三国鼎立的局面,也是非常有道理。
到了《三国演义》第五十回“诸葛亮智算华容 关云长义释曹操”,曹操带领残兵败将,果然来到了关羽把守的华容道,关羽既没顾及孙刘联合破曹,更没想立下的军令状,即放走了曹操。但有意思的是,曹丞相说服关羽放他时,并没有屈膝叩拜,低三下四,而是给关羽讲了一段《春秋》里的典故。“将军深明《春秋》,岂不知瘐公之斯追子濯孺子之事乎?”三国书,列国典,曹操讲的这段是啥意思呢? 庾公之斯、子濯孺子和尹公之他都是春秋时的神射手。子濯孺子是尹公之他的老师,而尹公之他又是庾公之斯的射箭老师。周桓王二年,郑庄公派子濯孺子率军征伐卫国,郑军败北,卫宣公令庾公之斯追杀败退的子濯孺子。庾公之斯因念及子濯孺子是他的师祖,不忍伤害,因此在追上子濯孺子后,拔掉箭头,射出四支无镞之箭,象征性地完成任务后离去,留下以德报德的美名。曹操临危之时以古喻今,意在让关羽效仿古人,知恩图报,而关羽熟读《春秋》,最重义气,听此典故更加坚定了放走曹操的决心,践行了自己的一贯追求。
京剧《华容道》本是汪派(汪桂芬)的代表作,常以单折戏的形式演出。后来,老一代艺术家又在老本《华容道》的基础上加以剪裁,与《群英会》《借东风》一起连演。
关公戏也叫老爷戏,其行当为“红净”或“红生”,老生、武生演员均能胜任,但由于关公武圣地位特殊,不仅行内制定了许多规矩,在动作上也有专用的造型,遂成为京剧中一门独特的艺术。当然,这出戏里的曹操也是重要角色,没有了大汉丞相的威风,也少了藐视群雄的狂傲,丢盔弃甲、焦头烂额、狼狈不堪,这副惨状,非功力高深的演员难以驾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