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7
星期五
当前报纸名称:今晚报

我认识的蔡澜父子(上)

日期:08-21
字号:
版面:第17版:副刊       上一篇    下一篇

  我认识蔡澜有近半个世纪。记得与蔡澜初次晤面,是在金庸的饭局。

  金庸与蔡澜是好友兼玩伴。更准确地说,是游伴,以下是金庸的语言:“……蔡澜兄是我一生中结伴同游、行过最长旅途的人。他和我一起去过日本许多次,每一次都去不同的地方,去不同的旅舍食肆;我们结伴共游欧洲,从整个意大利北部直到巴黎,同游澳洲、星(新加坡别称星洲)、马、泰国之余,再去北美,从温哥华到三藩市,再到拉斯维加斯,然后又去日本。最近又一齐去了杭州。我们共同经历了漫长的旅途,因为我们互相享受作(做)伴的乐趣,一起去享受旅途中所遭遇的喜乐或不快。”(金庸《蔡澜此人》)

  后来我入了《明报月刊》当主编,也因为这个关系,在金庸的饭局经常见到蔡澜。

  但是正式交往,还是因他爸爸蔡文玄先生的关系。

  蔡文玄是新加坡知名诗人,笔名柳北岸。柳北岸经常在我任编辑的《海洋文艺》写诗。

  我一九八一年应邀参加新加坡第一届“国际文艺营”遇见了他,后来经常有书信来往。

  柳北岸不仅是诗人,还是文史家。一九七九年,我转任香港三联书店编辑部副主任(主任是由上海派来的洪祖年先生),当年书店与广东花城出版社合作出版《郁达夫文集》及《沈从文文集》。郁达夫曾在新加坡落脚,我曾托文玄先生代找一些郁达夫在新加坡期间的行迹。当时文玄先生订阅两套《郁达夫文集》,是让蔡澜亲自付款的。

  我与蔡澜还有一个共同的新加坡朋友:新加坡世界科技出版公司的老板潘国驹先生。

  多年前,潘国驹先生某次来香港,要见我与蔡澜。蔡澜开了一辆破旧的私家车,先到酒店接了潘国驹先生,然后来公司接我一起去吃饭。

  我坐在蔡澜旁,潘国驹先生坐在后座。在汽车行驶途中,蔡澜倏地取出一瓶XO,自己喝了一口,递给我喝一口,再让我递给后座的潘国驹先生喝。三个人这样一路喝下去,到了酒楼,已喝了大半瓶。所幸当年还没有开车不能喝酒的条例。

  这次经历,印象深刻,一世难忘。这也可见蔡澜是率性的人。

  蔡澜是电影人、美食家、作家。倪匡对蔡澜的概述最为全面:“作家,电影制片家(监制、导演、编剧、策划、影评人、电影史料家),美食家(食评家、食肆主人、食物饮料创作人),旅行家(创意旅行社主持、领队),书法家,画家,篆刻家,鉴赏家(一切艺术品民间艺术品推广人、民间艺术家发掘人),电视节目主持人,好朋友(很多人的好朋友)……等等,还有许多,真的不能尽述。” (倪匡《蔡澜此君》)

  蔡澜还有一个身份,是文人中较罕见的,他是成功的商人。蔡澜利用他的知名度,把“蔡澜美食坊”开遍大江南北。有点像连锁店,他不是投资者,只是收版权费。

  后来不少老板找他题字,他也一律收润笔费。晚年他的墨宝值钱,他干脆卖起字来。

  香港四大才子中,金庸除了是报人、作家,还是大企业家;黄霑是作曲家、填词人,也曾与林燕妮合作开广告公司;倪匡是真正靠一支秃笔、爬格子蔚成大家的;蔡澜是开宗明义地去营商赚钱的文人。他还经营暴暴茶、甚至月饼,他也投资餐馆。

  蔡澜是最早创立“粗菜馆”、提倡猪油捞饭的人。对他提倡的所谓传统菜,有些人赞同,有些人不敢苟同。

  记得有一次金庸当众对蔡澜说,他推荐的食肆,大都不好吃。蔡澜无言以对。

  后来我发现,蔡澜推荐的菜馆,大都是他亲临品赏过。问题是知道蔡澜光临食肆,大厨肯定兢兢业业,精心炮制,普通食客上门,只属普通的待遇,不是大厨的手笔,充其量是其徒子徒孙的作品,其水平可以想见。不过,金庸是名人,也没吃出好味道,可见其馀(余)。

  蔡澜好客好朋友,是众所皆知。他对朋友都是倾心相交。记得二○○六年夏,我的小女儿结婚,他不但亲自出席,还替我去接他的好友倪匡夫妇与会,之前还在报纸他的专栏写了预告,使我失去联络四十年的小学同学闻风而来。事后他在他的专栏写文章报道,依稀记得题目是:《潘家婚礼》。之前他还写了一副对联赠给小女儿两口子。对联写道:“开开心心过日子,容容忍忍渡老年”。

  上图 蔡澜(右二)、倪匡伉俪(左一左二)与作者(右一 )及小女儿(左四)及女婿(左三)合影。

  下图 蔡文玄于1982年3月31日写给作者的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