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63岁的颜奶奶正给7岁的孙女,一幅一幅讲解漫画中的三毛故事,她告诉记者,三毛是她从小的记忆,“后来,张乐平先生还画过很多三毛故事,我们这一代,也是看着三毛从苦难走向新生。”她说,小孙女也挺喜欢三毛的形象,所以“我们昨天来美术馆时看到了这个展览信息,今天特意又来一趟看展。”
颜奶奶说天津还曾有一个“三毛餐厅”,当年可受小朋友的喜欢了,“可惜自己当年忙于工作,一直没带孩子去过。”
说起中国的经典漫画形象,一定要从张乐平笔下的“三毛”开始。从漫画到影视剧,“三毛”乐观不屈的形象延绵大半个世纪,影响了几代观众。
今年是“三毛之父”张乐平诞辰115周年、三毛形象诞生90周年。由李叔同(故居)纪念馆推出的《永远的三毛——〈三毛从军记〉漫画原稿展》,于昨日在天津美术馆开展。此次展览是《三毛从军记》漫画原稿在天津首次大规模、系统性专题展出,邀请参观者一同回望几代人记忆中的经典。
70件手稿“出差”天津
三代观众现场打卡
在中国现代漫画史上,张乐平创作的“三毛”形象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社会影响,早已成为跨越时代的文化符号。据不完全统计,由“三毛”漫画衍生出的影视、话剧作品有十几部,横跨几代观众。而《永远的三毛——〈三毛从军记〉漫画原稿展》则回到张乐平的创作“原点”,观众可以在泛黄的画稿中,感知“三毛”最初是如何诞生的。
昨日,前往天津美术馆观展的观众络绎不绝,甚至有三代人一起前往打卡,找回记忆。那些承载着时代重量的纸页,是历史的亲历者和见证者,观众得以零距离端详那承载着历史重量的笔触,以及“三毛”穿越时空依旧鲜活的形象。
对于此次《三毛从军记》漫画原稿得以首次在津系统性展出,李叔同(故居)纪念馆馆长张堃表示,“1993年,按照张乐平先生的遗愿,《三毛从军记》手稿由其夫人捐赠给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成为保存至今的文化瑰宝。70件《三毛从军记》手稿经工作人员一一点交,独立装框,文物运输专用卡车运至天津。”
现场,张堃指向一组手稿表示:“这是展出展品中故事情节最为连贯的一组漫画,展示了三毛抽签被抽中,与战友一同加入‘敢死队’,最后巧用妙计取胜获得嘉奖的经历。这组漫画中三毛抽中签后的错愕、战友意外牺牲后的震惊和悲伤、对于巧用妙计取胜后的小得意等各种神态,用寥寥数笔绘画得惟妙惟肖。”
画稿泛黄 精神永恒
一根绳索也“细节爆炸”
此次展览不仅呈现静态的纸上艺术,更通过精心挑选《三毛从军记》经典电影截图及珍贵影像片段,构建起一个多维度的历史叙事空间。现场设计了三毛从军形象打卡墙、多媒体放映装置、展厅垂蔓精印经典分镜,确保每处细节承载历史温度,让这些穿越烽火的线条在科学守护中与观众展开对话,传递永不褪色的民族记忆。
当漫画格在银幕上流动起来,观众感叹,“三毛”因此获得了更丰富的生命力。这些动态影像与静态原稿相互映照,让观众得以立体感知这部经典作品从纸页跃入光影世界的艺术旅程,全方位领略漫画形象跨越时代的艺术感染力。
在这些泛黄的珍贵手稿中,参观者如何捕捉作品的艺术细节?张堃馆长介绍:“手稿原件中可以看到张乐平对于人物造型、背景等修改的痕迹,比如一根绳索如何缠绕、在作为陷阱打中敌人时又如何瞬间松开。同时在画面中,也能看到张乐平对于画面疏密、黑白灰关系的艺术化表现。”
对于此次展览的意义,张堃说:“《三毛从军记》将宏大叙事凝练于小人物的人生经历,映照的是一位漫画大师以笔为枪的赤子情怀。‘三毛’在硝烟中的挣扎、成长与不屈,成为中华民族坚韧不屈、同仇敌忾精神最为生动有力的平民注脚。”
记者 单炜炜 王轶斐 摄影 记者 曹彤
三毛餐厅纪念徽章图片由唐文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