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刻在基因里的审美共识(4)
我们大脑里有很多“戏”,我们能推测还未发生的事,做出一系列的假设,动物则不可以。我们经常调侃“说话要过脑子”,指的就是应该先分析话说出去会有什么后果。“过脑子”,过的就是智慧脑。
智慧脑是充满想象力的,有无限的空间,它能支持我们产生更多的情感体验。智慧脑里的审美,是人类在各类活动中,伴随拓展生命的宽度而产生的,是关于生命的更深刻的体验。这种审美会超脱于具体的内容,产生更多的精神感受。比如,在原始部落,有一个部落的人捡到一块像刀一样的石头,这帮助他们打了胜仗,于是这块石头一代代传下去。经过很多人的抚摸,它变得光滑,不再锋利,没有了“工具”的价值,但是它表达了人对物的感恩和眷恋,这就是人类逐渐从有利性、强大性里演化出抽象的情感的过程。不再锋利的石头是“无用”的,但是它寄托着情感,我们在第一章的时候就讨论过,很多时候,美是“无用”的。
因为有了丰富的情感需求,人类在石器上画森林、大海、太阳,表达对它们的感恩,渴望获得它们的力量。到后来,我们有了华服、歌舞、灿烂的文明,这些都是建立在人类特有的审美之上的。
智慧脑让审美具有“扭曲力”
从审美角度对“三重脑”进行解读,我要强调一点,千万不要觉得智慧脑是高级的,动物脑是低级的,而总想剥离那些本能的部分,比如,要求自己要绝对理性、冷静,这是不现实的,人类脑之于漫长的生命长河而言,存在的时间非常短暂。我们所谓的身体反应、直觉指引,以及古老的“身心智慧”和我们对宇宙规律的感应,都存储于动物脑之中。
正是在动物脑和智慧脑的共同作用下,我们才产生了丰富的审美。
内容审美:物本身的优劣,是否符合安全、先进等标准。
精神审美:通过物,进入它的意象世界,产生情感关联。
当你看到一个肢体残缺的人时,会本能地觉得他不美,但是当你捕捉到了他乐观的眼神、灿烂的笑容,还有对抗苦难的意志,你备受鼓舞,从他身上汲取到了力量,你就会觉得他是那么美好。也就是说,精神审美是可以优化内容美的,这就是人类独有的“审美扭曲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