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9年维苏威火山爆发,庞贝和赫库兰尼姆两座城市被瞬间掩埋,直到1600多年后,人们才重新发现了它们,1748年人们开始正式发掘这些城市,从而了解古罗马社会的方方面面。
和现代人一样,古罗马人也喜欢在墙上涂涂写写。考古学家在庞贝的墙上就发现了一万多条留言。这些留言,让人们得以了解古罗马人有趣的一面。
留言形形色色,有政治讽刺,如“小偷要求选举瓦提亚做市政官”;有广告,如“有数处房屋出租,租期自某月某日始,底层店面,楼上靓屋”;有格言警句,如“没有爱过就不会求爱”“小事不管会酿成大祸”;还有绵绵情话,如“我愿成为(戒指图章上的)一块宝石,只要一小时就行,使我能在你在信上盖章时向你献上我的吻”……
在小说《围城》中,赵辛楣和方鸿渐住进一间简陋的旅馆,墙上也有留言:“注意!王美玉有毒!……她只认洋钱没有情!过来人题!”像这类留言全世界都有,比如在园林的竹子上,我们总会见到有人歪歪扭扭刻着“某某永远爱某某”之类的留言。在庞贝的墙上,也有很多如“色雷斯的某某让所有的姑娘倾倒”“维纳斯,让我的情敌死于非命吧”的留言。
在庞贝发现的成千上万条留言中,有一条说:“不管是谁,想写就写。”这就很有点互联网时代的味道。
之前看到一则新闻,说有个人在桥洞的墙上,写了一首想念妈妈的诗,结果在网上广为传播。这首诗写道:“妈妈,我的觉越来越少了,梦却越来越长了。妈妈,岁月在我的心脏上,挂上了一口夜半的钟,我从你那里获得的躯体和骨血,正在滚烫发出沸腾的声……”这些弯弯扭扭的文字中所包含的真挚情感,也打动了无数人。
写诗也算是留言的一种。在墙上写诗是中国文人的特色,唐宋时期盛极一时,宋江还为此差点丢了性命。诗人一时兴起就喜欢在公共场所的墙上写上两句,旅人则驻足观看并评论一番。为了给诗人们更多的创作空间,有人发明了“诗板”,就是将诗句题写在一块平整的木板上,然后挂于墙壁或房梁上,一些优美的诗句,还会长期“置顶”保留。
崔颢那首著名的《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就是以“诗板”的形式发表在黄鹤楼上,李白读到这首诗后,也只能感慨地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画家张大千有喜欢在古代壁画上留言的坏习惯,例如在榆林窟25窟中,张大千题写道:“辛巳十月二十四日午后忽降大雪时正临写净土变也……”最后三个字虽然被刮过,但仍可辨出是张大千落款。后面有个人用很小的字体“跟帖”说:“十月降雪有何足奇,也要写上几句,可谓无聊之至。”看来两个人同样“无聊之至”。
今天的留言已经从墙上搬到了网上,有些评论留言看起来往往比文章本身更有趣。例如有人在别人的帖子下留言说:“不要整天抱怨生活,生活根本就不会知道你是谁,更别说它会听你的抱怨。”网友们的智慧一点不输古罗马的哲人。
关于留言还有一个故事,发生西班牙巴塞罗那的佩德拉尔贝斯修道院,曾经有许多修女们幽居在此,与世隔绝。在她们非常年轻的时候,家人支付了高额的费用,让她们在此供奉神灵并度过一生。在这所修道院内的一个礼拜堂里,有一幅著名画家费雷尔·巴萨的壁画。在壁画底下,有一行留言,这行文字很难被人注意到,它悄悄且顽强地生存着,历经数百年而未被磨灭。没有人知道是谁写下的,但它却标明了时间——1426年。
这条600年前的留言很简单:“告诉胡安,别忘了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