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上午,在南开区档案馆“兰台讲堂”,河东区作协主席、百部书房创始人、策展人徐凤文带来了一场题为《何以天津 何以南开》的主题讲座。他提出“从探寻城市记忆中,凝聚奋进力量”,还为基层文化发展支招,指出“可借助街道区域内居住的文化人的收藏与研究成果”,助力文化街区发展。
徐凤文梳理天津历史时介绍,天津绝非仅仅是一座“运河载来的城市”,而是通过“建厂”“兴业”“兴学”以及“设市”“开场”“开港”等一系列“融入全球化的历程”,逐步向现代商埠演变,最终造就了南北兼容、华洋杂处的城市风貌。徐凤文认为,天津“因河而生,向海而兴”。他以1951年塘沽新港开港为例解释道:“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座自行改建的深水港口。至此,塘沽新港成为天津港的一部分,也标志着天津港开始由河港向海港转折。”
在互动环节,针对“如何在街区推进文化发展”的问题,徐凤文以自己“藏书”经历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天津不少的‘旧书’,实际上就是从‘家庭’流散到旧书市场的。”他建议,可以充分挖掘街道、社区里文化名人与文化爱好者的资源,他们的收藏和研究成果,能为社区开辟文化展示的新视角,进而推动文化街区的建设。
藏书的故事 阅读的乐趣
作为百部书房创始人,徐凤文的“藏书”故事也一直被大家津津乐道。徐凤文介绍说,他将自己周末淘书称为“作业”,只要在天津,基本就是“风雨无阻”。从周六的鼓楼到周日身边的棉3创意街区,逛旧书市集对他来说是一种放松,“我说过,这些年我读的书越来越多,藏书也越来越多。真的是淘来一本好书,那种阅读的乐趣就是爱书人、读书人、藏书人自能感受到欣喜。”
近年来,在棉3创意街区,徐凤文主理的百部书房中,数万册图书可以说以“铺天盖地”的气势震撼着每一位到访者,这些都是他积沙成塔的收藏。他的“书房”几乎成了津城最别致的“会客厅”之一,接待了来自四面八方的老朋友、新朋友,也通过这个翰墨空间,向更多人介绍天津的历史文化。
徐凤文也一直觉得,通过“书”这样的载体,能发挥更多的作用。在现场,徐凤文回答一位银行业观众的提问时就提议,可以在银行一隅开出读书角,扩展阅读空间,“或许会成为一个亮点。”
记者 单炜炜 摄影 王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