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8
星期六
当前报纸名称:今晚报

恨血千年土中碧

日期:08-19
字号:
版面:第19版:副刊       上一篇    下一篇

  《聊斋志异》的大多数作品虽以光怪陆离的精怪鬼魅为主题,但在这些虚构的故事背后,展现的仍是现实世界的黑暗,《公孙九娘》便是其中之一。蒲松龄直接点出,这篇小说以“于七之乱”为历史背景。“于七农民起义”发生在清初的山东胶东地区,最终遭到清廷的残酷镇压,无辜百姓含冤而死。开头寥寥数笔,便写出不忍卒睹的惨况:“碧血满地,白骨撑天。上官慈悲,捐给棺木,济城工肆,材木一空。”

  故事的男主角被称为“莱阳生”,文中明确点出,莱阳、栖霞两地遭“于七案”牵连者最多,莱阳生也有几位亲友死于此案。在“于七案”结束十余年后,莱阳生来到济南祭奠死者。不料夜间竟有遇难者之一朱生的鬼魂来访,特来求娶莱阳生的外甥女。此女从小被莱阳生抚养,回到父亲身边后也因此案而死,“闻父被刑,惊恸而绝”。莱阳生跟着朱生来到一座住着上百户“人家”的村庄莱霞里,在此居住的都是“于七案”的冤鬼。莱阳生不仅见到了死去多年的外甥女,还见到了一位美丽聪慧的少女公孙九娘。在当年的动乱中,她和母亲本来要被押解到京城,母亲不堪折磨,在途中死于济南,九娘也自刎身亡。

  朱生的鬼魂和莱阳生外甥女的鬼魂如愿成婚。外甥女知道莱阳生的妻子已经去世,便将九娘介绍给他,二人情投意合,结为夫妇。虽然人鬼殊途,但莱阳生的婚礼仍然极尽欢庆。新婚之夜,九娘说起前事,哽咽难眠,吟诗两首:“昔日罗裳化作尘,空将业果恨前身。十年露冷枫林月,此夜初逢画阁春。”“白杨风雨绕孤坟,谁想阳台更作云?忽启镂金箱里看,血腥犹染旧罗裙。”诗中既有森森鬼气,更有不尽的怨愤。纵然有阳台云雨相会的无尽春意,萦绕在字里行间的仍然是血腥与凄冷,读来如闻白杨萧萧之悲风。

  成婚几天后,公孙九娘告诉莱阳生,这里毕竟不是人间,他不宜久留,希望莱阳生念及短暂的夫妻之恩,能将她的遗骨迁葬到莱阳生的祖坟中,并将罗袜赠给莱阳生作纪念。莱阳生又和朱生、外甥女洒泪告别,回到住处。次日来到莱霞里,只见上千座坟茔累累相望,无法从中找到九娘的坟墓。莱阳生只恨自己粗心,没有问清九娘母女所葬的位置,最终抱憾回乡,九娘送给他的信物罗袜也见风成灰。半年后,他又来济南寻找,仍然只见荆榛荒坟,鬼火狐鸣。莱阳生拨转马头东行,忽然在坟丘间看到了九娘的身影,他连忙追上去,九娘却气愤地掩住脸不理他,消失在荒冢之中,留给莱阳生永久的悔恨和遗憾。

  作为《聊斋志异》中少见的悲剧故事,这一结局并非莱阳生无情,乃是残酷的现实导致的。在那个“文字狱”盛行的朝代,蒲松龄敢于在小说中揭露统治阶层的暴虐,无疑值得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