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8
星期六
当前报纸名称:今晚报

400斤乘客挤占邻座空间 高铁服务如何更“包容”?

日期:08-19
字号:
版面:第04版:城事       上一篇    下一篇

  评论员 宋学敏

  一张引发热议的高铁二等座照片:一位乘客被挤得紧贴车窗,而他身边体重据称约400斤的乘客,则占据了大半空间。发帖网友直言难以正常使用座位,呼吁售票应考虑体型差异,引发众多共鸣。

  12306回应称,遇到类似情况可找列车员协调换座,若满员则只能“暂时克服”。同时坦言,目前按身份证号自动分配座位的系统,确实无法“预知”乘客体型,短期内也尚无改进方案。

  这其实是公共交通系统面临的一个普遍难题:在有限且标准化的空间里,如何公平地满足乘客的个体差异?要求体型特殊的人“少出门”无疑是歧视,但让普通乘客无条件“忍让”同样有失公平。普通乘客支付同样票价,却因邻座体型无法享有应有空间,难免抱怨“他为何不买一等座或商务座”。另一方面,体型特殊的人同样拥有出行权利,其中不少人受健康或经济条件限制,并非故意“挤占”空间,要求他们购买更昂贵的座票或双票也不公平。矛盾不该演变成乘客间的对立,铁路部门需要通过制度设计来寻求解决之道。

  如何解决这一困境?网友们纷纷献策。有的建议预留少量“协调座”,不对外出售,专门用于现场协调因体型、怀孕等严重影响邻座的情况。有的建议增设“二等宽座”,即少量稍宽、价格略高于普通二等座的座位。有的建议购票申报优化, 购票时自愿申报特殊体型等需求,系统据此优化座位分配。

  这些建议各有侧重,但也面临考验。预留座位会减少可售票源,成本如何消化?“二等宽座”若定价过高,目标人群购买意愿存疑,若定价过低,又可能被普通乘客抢购。而自愿申报依赖诚信,“特殊需求”的标准界定和执行细则也需要明确。

  那么,铁路部门能否在现有框架下,探索更灵活可行的办法呢?比如,在部分列车的每节车厢预留一两个“灵活座位”,作为现场协调资源,优先用于解决因体型差异、携带幼儿等引发的严重空间冲突?这比大面积改造座位或强制乘客升舱更容易操作。同时,购票系统后台算法能否进一步优化?在非满员状态下,尽量避免将多位体型特别魁梧的乘客安排在一起,而是尝试将其与体型相对较小的乘客“穿插”安排,或在可能时分散至不同排。技术虽不能预知一切,但可以作为辅助手段,这需要持续的算法优化和数据积累。

  面对日益凸显的“邻座困境”,铁路部门在建议乘客“协调换座”之外,更需要主动探索成本可控、操作可行的制度化方案。在保障所有人出行权利的前提下,通过更精细的管理和资源配置,让旅途空间的使用更合理,让所有乘客的出行都少一分憋屈,多一分舒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