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在当代的生命力,正通过案头走向云端、从纸上走到脚下的拓展得到生动印证。这种拓展不断激活原著的文化基因,持续照亮当代人的精神归途。”中国红楼梦学会副会长、天津市红楼梦研究会赵建忠如是阐述了当下文学巨著《红楼梦》在当代语境下的活化路径与价值释放。
2025年8月15日至16日,“《红楼梦》的当代阐释与文旅融合发展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红楼梦学会2025年学术年会”在天津蓟州区成功举行。包括中国红楼梦学会名誉会长张庆善,中国红楼梦学会顾问梅新林、沈治钧,中国红楼梦学会会长孙伟科,中国红楼梦学会副会长赵建忠、张云、俞晓红、曹立波、苗怀明及1987年版红楼梦电视剧贾宝玉饰演者欧阳奋强等15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这次盛会。
年会期间,与会者围绕各自研究内容,进行交流、讨论,亮点频频,在红学史研究、“数字红学”等领域有了显著进展,深化了对文献研究、文本研究、文化研究与传播研究的深度。本次学术年会的召开,为《红楼梦》的当代价值转化提供路径,也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每一位研究者的努力,都将助力红学持续拓宽其研究广度与深度,进一步推动红学走向现代化与国际化,让《红楼梦》的艺术生命超越时代、永葆鲜活。
本次会议由中国红楼梦学会主办,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红楼梦学刊》《明清小说研究》《京津冀学刊》协办,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天津市红楼梦研究会承办。
多元表达引发青年共鸣
喜剧《黛玉播播间》《黛玉三撕》复刻1987版影视剧林黛玉形象神态,犀利语言风格“嘴替”现实职场;B站混剪的新视角,赢得了疯狂追剧;AI的续写版,优劣均相当明显;河北正定荣国府、北京大观园、上海大观园以及廊坊“只有红楼梦 戏剧幻城”等多地《红楼梦》文旅地标因时而发展……在“当代阐释与文旅融合发展”的主题下,不少研究整合提出各自观点,其中不乏“红学”的“青年视角”。
数字技术为《红楼梦》的传播与解读开辟全新可能,呈现多维度数字重构形态。
天津师范大学张煜认为,生成式AI开启了《红楼梦》续写新模式,能精准模仿原著的章回体结构、半文半白语体及空间意象,形式上甚至超越清代续书。但缺陷显著:算法简化人物关系与命运隐喻,导致叙事逻辑断裂;复刻语言流于符号堆砌,丧失情感递进与文化底蕴;人物塑造被压缩为数据标签,失去原著的矛盾性与鲜活感。
跨媒介叙事推动《红楼梦》向开放参与式创作转型。中国艺术研究院孟甜介绍,B站青年群体通过剪辑87版素材生成新视频,将受众变为生产者;《大梦?红楼》等沉浸式展演借助多线叙事与AI互动,让观众参与剧情;《江南百景图》“大观园”副本以游戏化方式吸引年轻群体,拓宽传播边界。
数字接受语境也在变革。孟甜同时提到,网络评点形成交流互动的新场域。“数字脂批”既有弹幕的即时性方式,也有评论区的稳定交流,“共同承载并推动了经典文本在数字时代的创造性阐释。”
浙江树人学院李雨泽聚焦林黛玉喜剧改编,提出经典转译需平衡创新与内核守护,李雨泽以表演者姚尧作的《黛玉播播间》《黛玉三撕》为例,“葬方案”对葬花内容的巧妙置换、“一年三百六十日,老板好像失了智”等台词,实现古典与当代职场批判的共鸣,获年轻群体认同;而春晚小品《点点关注》因符号化拼贴导致角色内核断裂,引发争议。李雨泽认为,成功改编需守护角色特质、转化古典精神、适配传播场景容错率。
文旅体验迈入多种形式
《红楼梦》在文旅融合中实现从文学想象到实体体验的转化,成为文化传播与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
南京市博物总馆(江宁织造博物馆)黄晨、黄莉莉指出,多地形成红楼文旅地标:河北正定荣国府、北京大观园等将“纸上园林”化为实体;廊坊“只有红楼梦 戏剧幻城”等以沉浸式体验让游客变为“剧中人”,实现文化符号的资本编码。
中国艺术研究院何卫国以上海大观园为个案分析,依托淀山湖生态与上海红楼文化资源,融合皇家与江南园林风格,曾盛极一时,虽面临转型挑战,却为主题公园运营提供了经验。
宁波市社科联(院)鲁焕清提到,宁波正挖掘本土红楼资源:作为《石头记》英文选译本最早诞生地,及戚蓼生、蔡义江等红学研究者集聚地,正将红楼文旅融入本土品牌,彰显地域特色。
天津师范大学林海清从红楼文化对津沽文化浸润的角度,讲述天津杨柳青年画、泥人张里的红楼梦题材作品,以及戏曲曲艺中的红楼梦剧目,都是传承非遗的代表性文化载体,这些经典能量在当代持续释放。
“《红楼梦》依托文旅融合这一模式,以新面貌进入大众视野。”赵建忠认为,学术研究的深耕为产业发展指明方向,产业实践又反向赋能经典的大众化传播。
记者 单炜炜
图片由主办方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