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8
星期六
当前报纸名称:今晚报

左腿上的疤是下河抢救炊具时留下的

日期:08-18
字号:
版面:第05版:特稿       上一篇    下一篇

  早上七点,滨海新区海门大桥附近一处广场上,一位满头银发的老人正在打拳。难以想象的是,这个身手矫健、声音洪亮的老人,今年已经93岁,她叫王佩环,曾经是穿梭在枪林弹雨中的交通员,用稚嫩的肩膀扛起传递情报的重任。

  踏上革命路

  小时候王佩环和母亲卖掉了家乡山西省定襄县东作村仅有的4亩土地,历经艰难跋涉,前往山东寻找父亲,“鬼子进村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我和母亲在家无依无靠,想去投靠父亲。”王佩环回忆道,“当时只听说父亲在山东开染坊,可是见到父亲才知道,他参加了八路军,一直在前线指挥抗日作战。”聊起抗战年代的往事,老人精神抖擞,声若洪钟。而这段颠沛流离的行程,让她亲眼目睹了日军的暴行,也见证了军民之间深厚的情谊。

  父亲在前线英勇作战,而母亲则在后方组织妇女们为前线战士准备必需的生活物资。“一针一线缝制军鞋,然后送往前线。”王佩环回忆道。在红色家庭的熏陶下,“成为八路军”的梦想在她心中悄然生根。她始终铭记,必须不断进步,绝不能落后,要为父亲争光。

  不久之后,部队领导注意到了她的机智与勇敢,于是决定让她担任交通员,负责为部队传递情报。

  交通员的工作虽然不需荷枪实弹,却同样充满危险。情报传递的路途漫长,每一次任务都可能遭遇危险。在部队中,王佩环深刻感受到了战士们那种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因此,她从未感到恐惧,即使情报传递需要跋涉十多里路,她也从不觉得这是苦差事。有一次,她从土坡上摔下,拍拍身上的尘土继续赶路。

  王佩环说,路途较近时,她就步行送情报,而路途过于遥远时,就需要骑马前往。她回忆道:“组织给我安排了一个小同伴,叫薛妙玲,她比我小两岁,胆子比我小,经常是我骑马,她坐在我身后,抱着我的腰。”王佩环说,“我俩心中只有一个念头,不管发生什么事,任务都必须完成。”

  从人生地不熟的陌生道路,到对每一条隐秘的山路了如指掌,能够在日军的监视下巧妙地传递信息。“鬼子的动向如何?群众应该往哪个方向撤离?这些都必须争分夺秒把情报送到。”王佩环说道,她从未失败过,成功传递了每一个重要情报。

  冒险抢炊具

  当地老百姓更是视她如同家人,给她送上自己都舍不得吃的鸡蛋,“在抗战时期,物资匮乏,我们坚持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王佩环回忆道,那些推让鸡蛋的温馨场景成了她珍贵的记忆,“正是受到老百姓的拥护,才能打赢一场又一场的战争。”

  王佩环左腿上有一道明显的疤痕,那是抗战时期她下河抢救炊具时留下的。“那时候生活条件艰苦,在农村睡大炕常被虫子叮咬,被咬后一抓挠,伤口就发炎了。由于部队缺医少药,没能及时治疗。后来一次急行军中,运送炊具的车辆轧上一块大石头,一车炊具掉进河里。”王佩环不顾水流湍急,毅然跳进冰冷的河水中。最终,炊具被抢救上来,但她左腿的伤更加严重了。

  1945年8月,日本投降的消息传来,王佩环的工作岗位从交通员调整为宣传员,负责战地文化宣传。“为了庆祝胜利,我带头编排了秧歌舞,这不仅仅是简单的转圈扭动,而是要展现出高水平。”由于自己动作过于激烈,不慎扭伤了腰。即便到了今天,提及当时的才艺展示,她依然能清晰回忆起排练、表演以及庆祝战争胜利的欢乐场景。秧歌队的红绸不仅舞出胜利的喜悦,也寄托了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四代从军的家国情怀

  在王佩环的家中,红色的基因已经传承了四代。从父母到爱人,再到儿子和孙子,先后出了6名军人,他们用热血诠释了忠诚。老人自豪地说道:“我的儿子15岁就参军了,在部队一干就是27年,后来孙子也参军成为一名人民海军。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奋斗是光荣的,这仿佛是我们代代相传的家训。”

  这种精神的传承,体现在日常生活的细微之处。如今93岁的王佩环仍保持着规律的生活习惯,早上七点出门,和伙伴们一起练八段锦、打太极拳,“这几天没带剑,不过现在照样能舞。”她说。回家吃过早餐,她会动手打扫卫生。“家里每天都得收拾得利利索索,这样才显得有生气。”王佩环笑着说,“光脚踩在地板上,脚底都没有灰。”打扫完,她就用放大镜读当天的报纸。“一天里,看报纸差不多是最重要的事了。”

  尽管儿子在外地工作,但经常抽空回来陪伴母亲。在独自生活的日子里,王佩环会从社区的日间照料中心订餐,她也总是说“吃得非常好了”,这种简朴而乐观的生活态度,正是老一辈革命者精神的真实写照。

  党员的嘱托

  离休后的这些年,王佩环一直把讲好革命故事、弘扬光荣传统当成自己的责任。曾多次走进机关单位、社区等,为党员干部宣讲红色党课。当被问及对年青一代的期望时,这位老人语重心长地说:“需要具备无私奉献的精神,多为他人考虑,为党的事业着想。做好事,国家不会忘记,人民也不会忘记。”这些简单而深刻的话语,体现了这位老党员对年青一代的深切期望。

  从战火纷飞中的少年到如今的高龄老人,王佩环用一生诠释了“勇敢”“奉献”和“坚守”的真谛。“革命的精神必须代代相传,这根接力棒,我们必须牢牢握住。”

  记者 信华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