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刻在基因里的审美共识(1)
我们以为自己只记得当下几十年里发生的事。其实我们的“记忆”久远到人类起源时,我们的生命旅程非常的宏大而久远。
我有个习惯,在觉得沮丧、生活没有意义的时候,会闭上眼睛,想象我这支基因或者“血脉”,在起源之初,拼命地奔跑、求生,对抗猛兽,经历沧海桑田的变迁,把遮体的衣服变成华服,把果腹的食物变成一餐一饭的仪式,不但要活下去,还想好好地活下去。
我的内心每每感应到这些,就好像响起了千万年前的召唤。“无论如何,要想办法好好生活,这就是人类的意志。”
静下心来想一想你的那些“本能”,那些不用在“当世”学习就自然拥有的能力,比如,感知到背后有人来了;一些 “坏事”要发生前的不安;从没有被老虎、蛇伤害过,但就是害怕它们;看到长相凶狠的人,就想躲开;连续几天天气不好时,心情会很低落;还有很多说不上来,但是很准确的直觉……
这些古老的“记忆”,在我们大脑的深处存储着。下面,了解了美在大脑里是怎么运作的,你就会更理解审美的差异了。
为了方便理解,我引用了“三重脑理论”。请注意,这并不是一个科学解释大脑结构的理论,所以不能片面地理解为大脑真的分为三重。这一理论是帮助我们理解大脑的演化,理解我们是什么时候成为“人类”的。
“三重脑理论”可以简单地理解为,我们的大脑在进化的过程中经历了下面三个阶段——爬行脑、哺乳脑、智慧脑。
我们最古老的脑,叫爬行脑,它已经工作了2亿~3亿年。爬行脑的活动被我们称为“本能”,是无须思考就可以出现的。它掌管着心跳、体温、呼吸等生命体征,负责控制身体的基本生理活动,担任着“生存大主管”的职务。因此,爬行脑在爬行动物出现时就已经存在,并且在后续的进化中一直保留下来。
在爬行脑的驱动下,我们产生了维持生命、趋利避害、生存繁衍的本能,而这一切都服务于生存。日常生活中,我们受到惊吓而打战,对尖锐、锋利的物品感到恐惧,怕黑、恐高等,都是来自爬行脑的信号,它在告诉我们什么是“危险”,不要去冒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