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建于天津的河北师范学院,前身是1906年创办的北洋女师范学堂,其后,经历了直隶第一女子师范学校、河北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河北省立女子师范学院等阶段。1949年8月,河北省立女子师范学院更名为河北师范学院。由于教员短缺,1950年9月,学校聘请《天津日报》的孙犁担任文史系兼职讲师。1951年6月暑假后,由于工作过于繁忙以及身体原因,孙犁不得已离开了这一岗位,全身心地投入到编辑和写作工作中。孙犁在河北师范学院每周上两节课,开设了《写作指导》《文学专题》和《文学概论》等课程。
孙犁在河北师范学院正式兼职前,曾于1949年12月应校方邀请举办过一次讲座。讲座内容后来整理成文发表在同年12月23日的《天津日报·文艺周刊》上,题目是《怎样认识解放区文学的内容和主题》。这次讲座有一个背景,1949年下半年,文艺界出现部分人士对“老解放区文艺”的质疑倾向,甚至存在不当的嘲讽现象。作为解放区文学的代表性作家,孙犁此时承担着回应偏颇认知与捍卫革命文艺的正当性的双重使命。
1950年,孙犁37岁,高高的个子,白净的面孔,眉宇间透着文人特有的英气。每逢上课的日子,他总是穿一套灰色中山装,若遇酷暑难耐,便换成透气的白布衬衫,脚蹬夫人做的圆口布鞋去学校。学校位于天纬路。孙犁从家里出来,步行15分钟到百货公司站坐有轨电车,在金钢桥站下车后,再走15分钟到学校。铃声一响,他会准时踏入课堂,讲台下坐着15个学生。
孙犁的讲课风格与一般教授截然不同。作为一位刚刚从冀中平原的纷繁生活中走出来的作家,他初入城市便带着自己对生活与创作的独特思考。讲台上虽放着书本,但他从不照本宣科,只是偶尔翻阅参考。他摒弃学究式的“掉书袋”教法,讲的都是切身体会。他强调“真情实感”的创作理念,认为写作的本质在于情感的自然流露——只要怀揣真挚情感,无论采用何种表现形式,都能创作出好作品。
在写作指导课上,他曾着重讲过《荷花淀》的创作过程。他说,故事是听来的,但写作时寄托了自己想家的深切情感。作品中有这样一个情节:水生开完会回来,对水生嫂说明天就到大部队上去。消息令爱人猝不及防,她的手指震动了一下,被苇眉子划破了。随后水生嫂说:“你总是很积极的。”作品发表后,有读者认为这种描写是“小资产阶级情调”,孙犁讲到这些情况时情绪激动地反问同学们:“你们说,怎样写才不是小资产阶级情调呢?”那个充满张力的教学场景,给当时的同学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平日的孙犁,是一位极具耐心的师长。他课后总被学生团团围住,无论是探讨文学理论,还是满足对作家生活的好奇,他都认真回应每个问题。同学们提问最多的是如何塑造鲜活的女性形象,他告诉学生们,这主要是自己做过妇女工作,对她们的一言一行都认真揣摩过。这种将生活体验转化为创作养分的理念,正是他教学中最珍贵的部分。
孙犁对学生的作文倾注了很多心血。他不仅逐字逐句认真批改,还会将优秀作文修改成范文供全班讨论,和学生们一起分析文章的得失。对于特别出色的作品,他会拿到《天津日报·文艺周刊》上发表。
1951年10月至12月,孙犁曾随中国作家代表团去苏联访问。归国后,他应邀回到河北师范学院作访苏报告。据学生回忆,与常规的出访报告不同,孙犁并未简单罗列行程和见闻,而是将重点放在分析两国在意识形态、民族风格和心理特征上的差异上。这种独特的报告方式,既展现了他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刻的思考,也向学生们生动诠释了作家独立思考的可贵品质。
河北师范学院文史系成为孙犁教师生涯的终点站。此后他虽然偶尔会应邀到各校举办讲座,但再未担任过任何形式的教职,无论是兼职还是专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