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审美的客观性与主观性
审美的客观性
我们接触的所有事物,都有它的组成标准。我们以事物的和谐性、平衡性、对称性、层次感、节奏感等为美,以杂乱无章为丑。
长得好看的人符合一定的人体比例,长得不好看的人则可能比例不佳;好看的风景视觉层次分明、色彩丰富平衡,不好看的风景则单调无序、没有主次。
再抽象点儿说,人有愉悦舒畅感,也有沮丧焦虑感,心情好的时候能感受到有序、和谐,心情不好的时候就会感受到无序和冲撞。
五彩斑斓的花,少有人觉得它是丑的;枯萎腐烂的花,少有人觉得它是美的。一个五官精致的女明星,有人觉得她美若天仙,也有人觉得她长相一般,但不会有人觉得她丑。
客观存在的美被发现后,人们才会感到愉悦。
古时的人们通过黄金分割来表达美,而雕塑就是通过复制客观的比例来实现美的。
审美的主观性
审美又是主观的情感体验。事物令人产生积极、愉快的情绪,就是美的;令人产生消极、厌恶的情绪,就是丑的。
有的女孩身材扁平,渴望塑造出迷人曲线,这都是受主观的影响。主观有时会“扭曲”客观。比如一个人长相很美,但是性格乖张、攻击性强,让人觉得很刻薄、尖酸,人们便感受不到美。情人眼里出西施,就是这个道理。
还有一些地域美食,外地人尝起来并不觉得美味,但当地人祖祖辈辈都在食用,这种依恋的情感,让他们认为那是天下难得的美食。
主观情感背后,美也是有客观规律可循的,后面我们会详细探讨。
人类有着丰富的情感和心理诉求,对未知事物的兴趣和探索让我们看到世间万物是那么多元,每个人都有机会通过与他人产生情感联结,成为他人审美的对象。
通过阅读上述内容,我们明确了主观审美背后存在一定的客观规律。你可能有一些模糊的感觉,即有些审美刻在我们的基因里,很古老、很久远;有一些审美就在当下,在我们的情感里、认知里。
刻在基因里的审美共识,是人类统一的。有一个著名的实验,即在世界范围内调研人们对于“风景画的审美”,调研人员向不同国家、不同人种的人展示不同的风景画,让他们选出自己觉得美的画。最后发现,得票率高的风景画,都有东非大草原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