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鼠虽然是人们最熟悉的动物之一,却一直在大众心目中地位不高。它们不仅偷盗粮食、破坏财物,还会传播致命疾病,因此“人人喊打”。《诗经·硕鼠》中,百姓以常见的老鼠起兴,讽刺贪得无厌、横征暴敛的统治者:“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诗经·行露》用老鼠打洞穿墙比喻无端侵凌,引起争讼:“谁谓雀无角,何以穿我屋……谁谓鼠无牙,何以穿我墉?”看似弱小的“鼠牙雀角”便成为强横势力的代名词。
《汉书》记载了西汉著名酷吏张汤少年时的“断案初体验”。有一次,张汤的父亲外出回来,发现家里的肉少了,认为是张汤偷吃的,便将他打了一顿。张汤为了给自己洗清冤屈,挖开鼠洞,发现了老鼠没吃完的肉,写了判状,抓来老鼠将其处死。
数千年来,人和老鼠的斗争从未停止。早在先秦时期,农夫在过冬前都会开展“穹窒熏鼠,塞向墐户”,通过烟熏驱赶、堵塞鼠洞来尽量减少家中鼠害。为了有效灭鼠,汉代人发明了一种叫“棝”的工具,用木头制成斗状,上面安装弩机,可以将老鼠射杀。《酉阳杂俎》中提到,有个叫王肃的人曾以铜制作“逐鼠丸”,此物昼夜自转驱鼠,然其原理今已不可考。利用生物手段灭鼠也是常见的方式,在家猫广泛传入中原地区之前,百姓主要养狗捉鼠。
老鼠是杂食动物,人们种植的瓜果同样是它们偷吃的对象。在明代佚名画家笔下,三只老鼠正对一个硕大的青皮甜瓜展开攻势。画面配色清新,瓜的造型逼真,藤蔓上的小花尚未凋萎,瓜身却已被老鼠咬出了洞。离瓜最近的老鼠用后腿支撑着身体,扭过头来,像在提醒同伴快来吃瓜。另两只老鼠仿佛正闻声赶来,一只正面朝外,像在用头顶的一片瓜叶遮掩自己的动作,两只小眼全神贯注;另一只全速奔跑,爪下生风,向着甜瓜跃跃欲试。三只老鼠姿势栩栩如生,构成了稳定的三角形构图,为画面增添了生动的趣味。传统民俗文化里,老鼠和瓜的搭配还有一重吉祥的寓意,繁殖力强的老鼠代表“多子多孙”,多籽的瓜则象征“瓜瓞绵绵”,这也体现出老鼠形象的复杂性。
老鼠擅长分门别类地囤积粮食,在农耕社会被古人视为积蓄财富的象征。作为十二生肖的首位,老鼠被古人赋予了神异的地位,明代李长卿在《松霞馆赘言》中写道:“天开于子,不耗则其气不开。鼠,耗虫也,于是夜尚未央,正鼠得令之候,故子属鼠。”我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创世神话里还流传着“鼠咬天开”的故事,认为老鼠率先打破了万物混沌。
现实里,老鼠对环境变化的感知较为敏锐,古人将它们视为灵兽。《搜神记》称,老鼠若能活到百岁,就能占卜吉凶祸福。《宣室志》记载了一桩老鼠知恩图报的故事,唐代洛阳有一户姓李的人家世代不杀生,连猫都不养。有一次李家亲友聚会,忽然门外来了几百只老鼠,像人一样站着鼓掌,引得所有人都出来观看,这时房子塌了,李家全部幸免于难,时人无不为此惊叹。在这一故事中,老鼠显示出了可爱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