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5日是第三个全国生态日。近年来,宁河区先后获得“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联合国“生物多样性魅力城市”和世界“自然城市”平台称号。如今,七里海湿地的鸟儿多了,消失多年的麋鹿也回来了;曾经冒黑烟的钢厂,如今成了“花园工厂”;连田里的螃蟹都住上了“生态房”……宁河区正以“农文体商旅”融合的振兴实践,绘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新图景。
清晨,七里海湿地自然保护区的空气质量指数优,区域负氧离子浓度每立方厘米1万个……“快看,又孵化了一窝小燕鸥!”七里海湿地巡护员韩克武举着望远镜,欣喜地指向碧波之上形似飞鸟的生态浮岛。这座“水上摇篮”自建成以来,已吸引2000余只鸟儿筑巢繁衍。
曾几何时,过度开发让“京津绿肺”伤痕累累,珍禽难觅。转折始于2017年,宁河区先后投入140余亿元实施湿地保护修复“十大工程”,“水清岸绿、鱼跃鸟飞”的生态盛景逐渐重现。
鸟儿多了 鹿也现身了
作为全球候鸟迁徙重要枢纽,七里海湿地每年停留的候鸟数量由此前的二三十万只,增长至现在的50多万只。就拿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东方白鹳来说,从2016年的零星个体,激增至近年每个迁徙季四五千只的庞大规模,占全球种群近半数。
“目前,保护区已记录到鸟类258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5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46种。消失十几年的震旦鸦雀等珍稀鸟类也重新在此‘定居’。”韩克武如数家珍地说道。不仅鸟回来了,鹿也现身了。今年3月,58头麋鹿从江苏大丰“迁居”至此,使种群数量接近百头,重现“鹿鸣呦呦”的千年诗意。
绿色转型激活产业升级
行驶在七里海大道,几座高大的烟囱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标语格外醒目。步入厂区,景象令人意外:叠瀑泻入莲池,悠然穿行,水禽池边小憩,花草伴生路侧,一只钢铁“蝴蝶”在绿地上展翅欲飞——这里并非公园,而是经历绿色蝶变的天津市新天钢联合特钢有限公司。
作为曾经的用能、排放大户,天钢让周边居民常年不敢开窗。近年来,企业以“环保投入不设上限”的决心,三年投入超80亿元,彻底告别高污染、高耗能的老路。
“这钱花得值!”公司能源环保处处长王贺建指着智能管控中心大屏介绍,如今企业颗粒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持续下降,钢渣等废料全部“变废为宝”,能源利用效率提升15%,年减排二氧化碳70万吨。“现在我们是环保A级企业,厂区还成了国家AAA级工业旅游区!”
据介绍,宁河区推动绿色转型,先后引进正泰制氢装备、远景风电主机、英利组件等47家链上企业,谋划实施了风电、渔光互补等45个新能源项目,“风光发电”已获批3283.1兆瓦、并网1210.8兆瓦,开发体量稳居全市第二。
不仅如此,全区年回收利用废钢铁80余万吨、废纸200余万吨,生物质掺烧超60万吨,再生资源回收网点覆盖全域。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突破9000辆,累计建成公共充电桩超1200个,实现镇村“村村通”,公交新能源车占比达84%,并推动30辆氢能重卡投入重点企业运输。
深度融合发展“点绿成金”
在田间,成片的水稻顺着风势漾开软乎乎的绿浪。养殖大户冯德志正弯腰查看田况。他笑着拨开茂密的稻秆:“瞧,咱的‘生态合伙人’。”——几只青背白肚的七里海香蟹挥舞着大螯,在稻荫下自在横行。
“过去单一种稻,一亩地就挣400元,单养河蟹,顶多600元。”冯德志指着眼前的共生系统,语气里满是自豪,“现在搞稻蟹共生,不用化肥农药,螃蟹除虫肥田,大米河蟹都成了无公害的抢手货,亩收益能到2000元,河蟹还能‘论个儿卖’。”冯德志真切感受到了生态农业的蓬勃生机。
这片田野的“点绿成金”,根基在于七里海馈赠的洁净水源。宁河区农业农村委工作人员道出关键:“借助湿地保护修复,区内5条一级河道、12条二级河道水质显著提升,劣V类水体全面清零,我们建成了全市面积的最大稻蟹混养基地。”
更令他骄傲的是,“七里海香蟹”斩获两项重量级荣誉,荣登2024中国品牌价值评价榜单农业区域品牌,同时跻身国家首批地理标志保护工程中天津唯一入选的地标产品。
驰而不息的耕耘,换来了“农文体商旅”深度融合的亮眼答卷:强力推进七里海乡村旅游重点片区,打造了木头窝村稻香小镇等20余处生态文旅点位。今年上半年,宁河区累计接待游客294万人次,综合收入达到3.13亿元,分别增长128%和427%。19场国家级赛事场场火爆,直接带动赛事期间全区酒店入住率增长40%、重点商超营业额增长36.2%。全市首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在此建成,培育出种稻、种猪、种鱼、种蟹、种苗五大种业产业集群,2024年“津沽七里海”品牌销售收入突破2.5亿元,农业总产值超80亿元,一幅幅绿富同兴的生态图景在此徐徐铺展。
记者 张艳
图片由宁河区委宣传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