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昨日召开的“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加快打造中国式现代化滨城样板”主题新闻发布会上,天津滨海新区交出一份亮眼成绩单:2024年地区生产总值达7843亿元,占全市比重较“十三五”末提升1.8个百分点;京津冀协同发展纵深推进,累计承接北京重大项目投资超2500亿元,区域通办事项突破1100项。通过构建八大未来产业、深化自贸区制度创新等举措,滨海新区正以创新驱动为引领,全力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滨城样板。
协同发展走深走实
滨海新区坚持以京津冀协同发展为战略牵引,主动服务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承接中国石化、国家管网等重大项目278个、总投资2734亿元,引进北京在津新建机构1484家。中国资源循环集团一级总部、国家管网集团LNG二级板块等一大批新设机构落户,累计落地北京来源重大项目投资额超2500亿元,滨海—中关村科技园累计注册企业超6000家。
发展质效稳步提升
2024年,滨海新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7843亿元,全市占比43.5%;其中,第三产业比重较“十三五”末提高1.5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64.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8万元,年均增长5.3%。今年上半年,滨海新区地区生产总值、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分别增长5.4%和5.8%,经济发展“稳”的基础更加坚实,“进”的动能持续积蓄。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滨海新区坚持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方向,形成绿色石化、汽车和新能源汽车等5个千亿级工业产业集群和现代物流业、商务服务业等5个千亿级生产性服务业产业集群,建成9个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累计构建70个未来技术典型应用场景,培育100个骨干企业和发展平台。
科创格局初步形成
“滨城”科创区已初步形成“一核一区一带N园”创新发展格局,截至2024年年底,滨海新区高新技术企业达到5338家(全市占比45.4%),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5862家(全市占比44.7%);年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800亿元;“十四五”期间,新区共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6项,天津市科学技术奖341项,涌现出全球首次实现二氧化碳到淀粉的从头合成、全球首款可开源“片上脑-机接口”智能交互系统等一批颠覆性原创性科研成果。
招商引资成绩亮眼
截至今年上半年,累计引进内资到位资金8788.3亿元,年均增长保持在12%的较高水平。外资利用方面,目前已有150个国家和地区在这里投资,设立了超过2万家企业,其中世界500强有240家。“十四五”期间实际使用外资累计202亿美元,前三年年均增长9.6%,每年规模均占全市总量的80%以上。
改革开放深入推进
“证照分离”“一企一证”等重大改革领跑全国,开发区法定机构改革、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要素市场化改革等重点领域改革持续深化。特别是自贸区引领开放新优势不断增强,制度创新指数连续五年排名全国第三,49项试点经验在全国复制推广。建成7家全国重点实验室、4家海河实验室、3个国家级创新中心,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5338家,较“十三五”末增长60%。
群众生活持续改善
滨海新区积极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全面打造新时代宜居宜业宜游宜乐美丽“滨城”。推进“十大有效投资工程”,改造老旧小区295个,实施城市更新项目5个。连续实施20项民心工程,累计新增就业39.4万人,新建中小学、幼儿园54所,养老服务总床位超1.2万张,文化旅游、安全生产、社会治理等工作都取得新的成效。
接下来,滨海新区将统筹推进“十四五”收官攻坚和“十五五”谋篇布局,准确把握新区在全国和全市战略版图中的定位,努力实现“十四五”圆满收官和“十五五”良好开局,加快打造中国式现代化滨城样板。
记者 苗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