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9
星期日
当前报纸名称:今晚报

《喝火令》赠友人

日期:08-15
字号:
版面:第19版:副刊津沽       上一篇    下一篇

  “故国鸣鷤鹆,垂杨有暮鸦。江山如画日西斜。新月撩人透入碧窗纱。陌上青青草,楼头艳艳花。洛阳儿女学琵琶。不管冬青一树属谁家,不管冬青树底影事一些些。”李叔同的这首《喝火令》作于1906年,其在日本留学期间。这年7月, 李叔同正式考取正木直彦主持的东京美术学校西画科,入校前返天津一次,其间写有《喝火令》《醉时》和《初梦》。《喝火令》的主题是“哀民心之死也”。这一词牌由宋人黄庭坚首创,见《山谷词》,上片三押平韵,二十八字,下片三十七字,四押平韵。李叔同此作和山谷有别,黄词后几句是:“晓也星稀,晓也月西沉,晓也雁行低度,不会寄芳音。”或是李叔同误记。

  那次回津,李叔同目睹津市租界林立,民生凋敝,整个国家死气沉沉,触景生情,不吐不快。《喝火令》选词用比兴手法,并化用古诗古事,托物言志,隐喻家国之痛,期望之切。鷤鴂,俗称杜鹃。屈原以为,杜鹃鸣声,是春暮之标志。《离骚》有“恐鷤鴂之先鸣兮,使夫百草为之不芳”之句,意思是说,人们都不愿意听到杜鹃的鸣叫,如果杜鹃“先鸣”,那是春机将被窒息,百花不再盛开的不祥之兆。古人又多以乌鸦喻刺小人乱政。“故国鸣鷤鴂,垂杨有暮鸦”,是指外有帝国主义入侵,内有国贼民蠹横行无忌。既有鹃鸣花落,又有垂杨暮鸦,江山虽美,日已西斜,国家的前途,令人担忧。

  《喝火令》一词还运用了乾隆年间著名文学家、戏曲作家蒋士铨名作《冬青树》作典故,又流露出李叔同的另一种心境。《东青树》描写了南宋末年著名民族英雄文天祥、谢枋得等人殉难的故事,突出体现了“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的主旨,有强烈的民族意识。《庄子·田子方》云:“哀莫大于心死。”这一时期的李叔同,在“哀”自己身世心绪的同时,还有一种“哀”故国河山的悲壮情怀。也许,这种情怀的潜在思想内核就是“救世必先救心”。

  1915年,李叔同的老友、时任北京国立高等师范学校校长的陈宝泉赴杭州,在烟霞洞与在杭州从事艺术教育的李叔同相遇。陈宝泉见这位当年“翩翩浊世佳公子”“一变昔日矜持之态,谦恭而和易”,于是约李叔同北来任高等师范教授,李只是笑而应之。等到陈北归后,李复书谢绝,不久即入空门。

  李叔同与陈宝泉相晤时,李特将自己的诗作抄录下来,赠予津门旧友陈宝泉,即前面的那首《喝火令》。当年李叔同将此词抄送给陈宝泉,或许是向旧友倾诉他内心的积郁和悲愤,表达自己忧国忧民的一腔情怀,以沟通两人的思想感情。

  后来,陈宝泉专写《忆旧》一文记录此事。文中说:“李叔同君,晓楼先生之季子,与予为世交,少年倜傥,精文翰,擅书法,所谓翩翩浊世佳公子也。及冠游学日本,习美术、书画、音乐,并臻绝诣。民国四年,予与遇于湖上之烟霞洞,乃一变昔日矜持之态,谦恭而和易,予力约其北来任高等师范教授,但笑应之。及予北归,旋得复书谢绝。未几,闻已入空门矣。盖愤世之极不得已,但了自性,其遇亦可悲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