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9
星期日
当前报纸名称:今晚报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外语人才人文素养培养策略

日期:08-14
字号:
版面:第21版:专刊       上一篇    下一篇

  作为人文学科体系中的核心支柱之一,外语学科蕴含并彰显着思想深度、精神高度、价值判断、实践体验等核心人文特质。这些属性使其在新文科建设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外语教育需要积蓄力量、把握趋势,认识变化并适应变化,全方位推进外语人才的人文素养培育,为培育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人才贡献力量。一、从工具到价值:外语教育“术道失衡”的现状挑战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外国语言文学类)》明确指出,外语教育应致力于培养“具备良好综合素质”的复合型高质量人才。从教育实践应用层面审视,当前外语教学体系在培养学习者人文底蕴维度与外部环境对外语专业人才的真实能力期待之间,尚未实现有效衔接,存在明显断层,笔者认为存在主要问题如下:(一)当下外语人才培养观亟须更新,重“术”轻“道”的失衡日益凸显。近年间,外语教学受功利取向影响,部分高校把课堂窄化为听说读写技法的操练场,或固守陈旧的知识灌输,对语言所承载的文化肌理与价值精神却考虑较少。当经济社会步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外语早已超越“说话工具”的旧标签,而成为文化身份的符码、思维方式的镜像。(二)当前外语教学存在教学方法与课程内容同质化倾向,专业技能培养与通识教育失衡,存在重“专”轻“通”的结构性矛盾。尽管现代信息技术正重构外语教学的整体生态系统,催生以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MOOC)、翻转课堂、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SPOC)为典型的新型教学形态,但各高校在课程架构设计与教学组织形式创新、因材施教教育理念的实践转化,以及现代教育技术与教学过程的深度整合等关键维度存在显著短板。由此带来的结果是,外语专业毕业生一旦走上工作岗位,往往暴露出跨文化沟通底气不足、人文科技底蕴偏弱的短板。置身这场系统性变革,外语教育亟须回归“以文育人”的人文原点。二、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外语人才的人文素养培育路径 人文素养是指学习者通过人文领域知识研习所形成的认知能力与思想深度及其外显的综合素养与内在品格。人文素养的培育历程,本质上是人文知识体系向个体精神世界转化并外化为实践行为的动态过程,其核心目标在于构建个体的行为准则体系、提升审美判断能力、培育艺术鉴赏素养,以及达成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相协调的价值追求。外语人才应在全球化的视野下,具备基本人文知识、跨文化交往能力、热点问题的思考与分析能力,以及在实践中评判和贯彻这些价值观的能力等,推动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一)凸显价值引导  应当构建以立德树人为根本遵循的价值引领机制,在夯实文化自信根基的同时推动跨文化理解与多元文明对话,在尊重个体发展差异性的基础上,培育理想信念崇高、人格特质健全、专业素养卓越的复合型外语人才。具体实践层面,需系统推进课程思政育人体系构建,把价值塑造要素深度融入外语教学全过程,达成专业知识传授与价值观念教育的有机统一;应当着力强化跨文化传播素养的培育,构建各民族文化系统间的交流对话机制,通过系统借鉴全球文明进程中的精华元素,促进文化传统的赓续发展与创造性转化。(二)课程体系改革 面对国际化语言服务人才在人文底蕴、跨文化交往能力及多语种转换技能方面的迫切需求,重构课程架构以提升人才培育质量已成为当务之急。外语教育工作者应当从复合型人才培育范式创新、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建设教育强国的战略高度,充分重视课程体系改革的重要性。具体实施路径包括三个关键维度:首先,需将新文科视域下的语言学、文学与翻译学等传统外语学科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转化为外语教学场景中的高阶教学资源;其次,应立足院校自身特色与区域文化优势,打破传统学科专业壁垒,推动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与外交、国际法、传播等相关领域的深度交叉融合;最后,在新课程体系构建过程中,亟须强化跨领域整合能力与多元文化适应素养的协同培养,引导学生发展兼具文化包容意识与批判性思维的综合素养,系统掌握跨文化语境中的应变策略与实践操作技能。(三)创新培育模式 高校外语教育工作者不仅要扎实语言教学基础,更要积极拓展教学空间,将课堂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指导学习者系统研习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知识,重点培育其创新思维能力,塑造扎实且多元的知识结构。在教学实践中,高校应推行因材施教的培养模式,采用研究性学习与启发式教学相结合的教学策略,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产学研协同育人。课程体系建设方面,需构建与国家发展战略相衔接的跨学科专业选修课程群,开发围绕“一带一路”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讲好中国故事话语体系建设等国家战略议题的经济学、管理学、法学、传播学等与外语相关的跨学科课程内容。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层面,应有效运用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MOOC)、云端学习平台、融媒体技术、人工智能等现代教育技术,构建科学化、智能化、高效化的全媒体学习空间。同时拓展课外实践教育形式,鼓励典籍研读、创新写作、模拟互译等实践性教学活动。实践育人体系构建方面,需深化与政府外事机构、宣传部门、文化单位的战略合作,拓展志愿服务、专业实习、海外研修等多元化实践渠道,营造全员协同、全程渗透、全域覆盖的“沉浸式”学习生态。高校需构建健全的教育质量保障机制,包括内部质量监控机制、外部第三方评估体系及动态改进机制等,对教学过程实施效果、培养目标达成度、毕业生发展质量及社会用人单位反馈进行系统性跟踪评估,保障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优化。

  新文科建设为我国外语教育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历史契机,也提出了更为宏阔的时代命题。外语人才的人文素养培育,要把价值引领、课程重构与范式创新真正转化为可感、可知、可践行的育人实践。只有当外语学科在价值层面坚定文化自信,在课程层面实现跨学科融通,在培养范式层面打通学校与社会、中国与世界的多重边界,才能使学生在语言能力的根基之上,生长出洞察文明、关怀人类、改造世界的精神枝叶。面向未来,外语教育者应始终牢记:语言是舟,人文是海;无海之舟,行之不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