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语言服务体系与能力现代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日期:08-14
应急语言服务是灾害事故和突发事件中利用语言、语言技术与衍生工具,满足公众在语言沟通、抚慰与语情监测三方面紧急需求的一种公共服务形态。它贯穿事前预警、事中信息传递、事后心理支持全过程,兼具救助、安抚、维稳和塑造国家形象功能。面对公共安全事件频发的严峻现实,我国应急语言服务体系建设仍受人才短缺、资源分散、标准缺位、法规滞后等因素制约。为破解瓶颈,笔者提出五条对策,核心内容如下:第一,扩充专业人才储备,优化人才结构 政府、高等教育机构以及企业、专业机构之间须展开深度协作与配合,构建人才数据库,其涵盖范围不仅应包括各类专业人士如专家学者、高校教师及企业员工,还应包括非专业工作人员如志愿者和学生等。高校应高度重视相关人才培养的紧迫性,从多方面加强学生对应急语言服务的认知,提升其服务水平,并增强其专业能力。具体途径有重塑教学目标、设计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手段、优化评估标准、建立实训实践基地、深化校企合作及培育高水平师资力量、教育团队等。第二,建立应急语言服务语料库,增强应急语言服务产品的研发力度 应急语言作为一种专业特殊类型的语言,其发展与运用离不开语料库的保障,其语料库构建需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一是全面性,确保涵盖各类突发事件的语料;二是实时性,快速收集和更新突发事件的相关信息;三是精准性,对收集的语料进行精细化处理,以便进行精准的预警和评估;四是可操作性,设计易于使用和理解的界面,方便各类用户进行查询和操作。此外,应急语言服务语料库还可以与国际接轨,实现跨国、跨地区的合作与交流。通过共享应急语言资源,各国可以共同应对全球性的突发事件,提高全球应急响应能力。应急语言服务产品则以其迅速发布信息、针对性强等优势,致力于实现高效沟通和情感交流。应对此类产品进行精细识别与分类,根据产品的功能、应用场景、服务对象等因素进行细分,以搭建更为精确的应急语言服务产品供应体系。此外,还需考虑产品的语言覆盖范围、信息更新速度、交互方式等因素。应完善应急语言服务产品研发机制,鼓励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参与应急语言服务产品研发,形成产学研结合的创新体系。第三,强调应急语言服务标准建设,实施应急语言服务保障机制,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应积极研究与制定相应的标准文件,进而构建一套完善的应急语言服务技术标准体系。国家应急管理部及其他相关部门应承担行业标准的监督与管理职责,旨在推动服务内容、技术应用及服务提供者职业素质等多方面的标准化操作,确保语言的有效传播。在面对重大公共危机时,需预防不实信息的扩散和侵害。应重视应急语言服务的专业化水平,加大对应急语言服务需求的研究与调查力度,及时发布相关信息,并提供专业指导。应构建并优化应急语言服务的管理体系,明确其基本原则与实施方法,强化各部门间的协作与协调,以确保政策制定、审核及信息传递等环节有序进行,进而更有效地配置语言服务资源,提升应急语言服务的整体运作效率。此外,还需关注突发公共事件下的语言需求特点,重视语言服务内容的多样性,以增强应急语言服务的针对性。应在国家法律框架内增设应急语言服务专章,明确政府、机构、个人权责义务,规范服务提供行为,保护服务主体与对象合法权益。为紧急状态下的语言征用、信息发布、隐私保护等提供清晰法律依据,减少次生风险。第四,加快信息技术在应急语言服务领域的运用 应始终遵循信息技术为应急语言服务赋能的原则,加大硬软件设备研发的资金投入,积极推动语料库技术、语音搜索与识别技术以及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等领域的技术创新与升级。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前沿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为提升应急语言服务品质和效益创造了有利环境。在紧急情况下,诸如语言处理、语音识别与合成、基于语义的智能回应系统以及人机协同翻译等智能技术,能够有效解决公众间的语言障碍,促进信息实时传递。政府也可运用大数据技术实时追踪、深度分析和重点监测突发事件发展趋势,进而评估公众认知水平,据此为公众舆论提供引导,确保社会和谐稳定。第五,建立善后工作的协同机制,加大对应急语言的宣传和推广力度 善后协调工作对于迅速恢复社会正常秩序,保障公众安心生活和工作具有重要意义。突发公共事件可能给民众带来物质损失和精神伤害,应急语言服务的公共与私人语言抚慰功能可有效缓解此类伤害。提供应急语言服务的人员需具备专业素养、心理素质,因此应构建以政府为核心的心理辅导体系,吸引具有强烈语言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出众的语言专家与志愿者等,激发他们参与心理健康专项培训的积极性。同时,政府应统筹制定传播策略,利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矩阵普及灾害预防、应急语言应用等知识;结合地域特色开展演练、讲座、线上课程等,提升全民语言应急素养;将应急语言服务纳入公共文化体系,强化国家认同与民族共同体意识。
应急语言服务关乎民生福祉与国家安全。面对当前突发事件呈多发、广发、深发态势,亟须政府、学界、企业、社区等合力构建现代化应急语言服务体系。只有通过人才、资源、技术、标准、法规、传播等多维联动,方能在关键时刻“说得清、传得准、暖得心”,为社会稳定与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本文系2022年度天津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青年一般课题“后疫情时期外语人才应急语言服务能力建构及培养策略研究”(EIE22014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