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汉争霸主角之一刘邦,如果单纯比试个人马上功夫,毫无疑问,他远不是项羽的对手;或者说即便是十个八个有些文弱的刘邦,恐怕都未必能够敌得过一个“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但最后的结局却是,刘邦越战越强,最后赢得了天下。相反,实力曾经绝对占优的项羽每况愈下,最终自刎于乌江边。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呢?在我看来,应该是刘邦的脑袋更好使——也不真的是他的智商比项羽高多少,而是他情商颇高,非常善于听取身边谋士们的正确意见,避免了自己犯下这样那样的错误,因而能够走向最终胜利。
透过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汉纪二》中记载的一件事,我们可以看出刘邦与项羽两人在脑袋方面的巨大差距:公元前203年,韩信派人向汉王上书说:“齐国伪诈多变,是个反复无常的国家,而且它的南边又临近楚国。请让我暂时代理齐王去镇抚齐国。”汉王打开书信一看,即大发雷霆,骂道:“我被困在这里,朝思暮想地盼你来协助我,你却想要自立为王!”张良、陈平连忙暗踩汉王的脚,接着凑到他的耳边低声说:“汉军目前正处在不利的形势中,哪能禁止韩信擅自称王啊!倒不如就趁势立他为王,好好地对待他,让他自行镇守齐国。不然的话,就可能会发生兵变。”
汉王这时也醒悟过来,于是又改口骂道:“大丈夫定诸侯,即为真王耳,何以假为?”大丈夫平定了诸侯国,就做正式的君王,何必要当个代理国王呢!
韩信是刘邦手下最为得力的大将,他上书刘邦,希望能够以“假王”的身份镇抚齐地,或许真是当时客观形势的需要,但是,恐怕谁也不能完全排除他在借这样的机会过一把诸侯王的瘾的可能。如此这般,急盼韩信前来为自己解围的刘邦,怎能不怒火中烧?但是,当身边的张良和陈平两位高参暗中踩他的脚趾,附耳给他善意的提醒,这样做可能适得其反的时候,他立刻清醒过来,不仅立刻答应了韩信的请求,而且还主动提出让韩信别做“假王”、要做“真王”的意见。
我们从这里不难看出两点问题:一是作为汉王的刘邦,他的思虑其实也并不是那么缜密、深入,而是如很多人一样,在特定情况下,可能因为冲动与草率而判断肤浅;二是尽管刘邦自己思考问题存在疏漏,不太那么周密,可是,善于听取臣下的意见和建议,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他这方面的不足。与此同时,我们不能不说的是,刘邦之善于听取正确意见,并非始自当日,而是他的一贯做法:更早一些时候,在新丰鸿门的那场影响了中国历史进程的宴会上,形势一度十分危急,刘邦有意借如厕的机会逃走,可同时却又对自己没有向项羽告辞有失礼节有所担心,是樊哙“如今人方为刀俎,我方为鱼肉,何辞为”的一番话,让他恍然大悟,选择了不告而辞,最后逃离了虎口。因此,我们是不是可以说,正是因为善于“察纳雅言”,所以,刘邦才能屡屡脱困,乃至于让他最终在楚汉争霸中胜出?
一个人的智慧是有限的,同时,任何人恐怕也都有情绪一时难以控制,并因此说错话、做错事的时候。然而,假如一个人懂得尊重人,能够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及时修正自己的临时起意或者犹豫不决,那么,恐怕也是可以如刘邦一样少犯错误、避免某些灾难性的后果的。
所以,刘邦的“何以假为”,不仅让我们看到了他的政治智慧,而且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居于上位的人,依然能够察纳雅言的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