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9
星期日
当前报纸名称:今晚报

爱上中国功夫 迷上霍氏练手拳

日期:08-14
字号:
版面:第07版:特稿       上一篇    下一篇

  《练手拳》拳谱

  由霍元甲玄孙霍乃荣拍摄

  日前在天津举行的“何以中国·和合共生”网络主题宣传活动启动仪式现场,一套霍氏练手拳引发全场叫好,霍元甲玄孙女霍静虹和一众学生在舞台上打出了“刚而不僵,柔而不软”的中华武术之美,传递着津派文化的独特魅力。

  在霍静虹两侧,三位身着白色长衫的外国舞者格外亮眼——来自吉尔吉斯斯坦的王璐、格鲁吉亚的伊利亚和肯尼亚的孟浩的一招一式自信洒脱,走下台的他们更表示,自己对中华文化的兴趣不止于这一套拳法,而是想拜霍静虹为师,通过学习这项非遗技艺感知天津、了解中国。

  保护发掘霍氏迷踪艺

  “练手拳,霍东阁存。”“骑马左顺捶、朝阳手……”霍静虹为记者展示的霍氏练手拳拳谱,在泛黄的页面背后,藏着家族血脉和武学传承的故事。霍静虹告诉记者:“这本我太爷霍东阁的手绘拳谱,是他的女儿霍月华赠予我堂叔霍自正的。”当年,古老的拳谱从印尼回到了中国天津,这也为霍氏练手拳成为非遗技艺提供了重要依据。

  2007年,霍氏练手拳被列入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5年,霍静虹正式成为霍氏练手拳的代表性传承人。这些年,她翻阅家族史料,走访家族后人,重新梳理这套源自霍元甲家族的拳法。“常有人问我,霍元甲题材影视剧中的迷踪拳是不是霍氏拳法,这些其实是艺术加工的成分多一些。所谓的迷踪拳,我们称为‘迷踪艺’,而霍氏练手拳只是迷踪艺的一个基础套路,除了练手拳,霍氏迷踪艺还有很多内容尚未得到充分保护与发掘。”

  从北京体育大学毕业后成为一名高校体育老师,同时作为霍氏家族唯一的非遗传承人,霍静虹笑说这是命中注定,责任重大,“其实我的高祖霍元甲自创了一套头路拳,但因为种种原因练习的人很少。因此,先将迷踪艺系统整理和保护起来,变得更加重要。”

  让霍静虹深感庆幸的是,2019年,她拜霍元甲的再传弟子李庭吉为师:“他是我高祖徒弟边寿祺的学生,今年已经78岁了。特别让人感动的是,师父自幼接触迷踪艺,至今仍坚持练习与传授,淡泊名利,从没丢下功夫。他是霍元甲的再传弟子,现在我拜他为师,这种反哺,在我看来特别珍贵。”这一师徒缘分为霍静虹提供了深入学习家族武术的机会,更让她意识到保护与传承迷踪艺的紧迫性。

  “精武研习会”让非遗融入生活

  与其他非遗传承人不同的是,霍静虹将非遗传承当作了一项需要不断精进的课程,也是她重要的工作。作为天津体院学院的教师,她通过开设选修课与专业课程,将霍氏练手拳这项非遗引入教学体系——曾分别于天津商业大学和天津体院成立“精武武艺研习会”。这一学生社团以“人人习武”为理念,吸引了体育专业与非体育专业的学生参与,通过每日晨练与坚持沉淀,学生们不仅掌握了武术技能,还将其融入日常生活,实现了武术文化的传承与养生价值的结合。

  “高祖父在世时曾和人说‘有暇当以练手拳及各种技能纂刊行世,以启后学’。如今,我们正在把这句话变成现实。”霍静虹认为,霍家对武术的态度是“人人习武,天下大同”。这一理念不仅体现在家族传承中,也通过霍元甲创立的海内外精武会,以及高校的研习会得以延续。她表示,作为非遗传承人,她的使命是让霍氏迷踪艺更加全面地传承下去,避免文化断层。通过教学与社团活动,让更多人了解并参与其中。

  霍氏迷踪艺的保护与传承,不仅是霍静虹个人的责任,也是津派文化传承的必要。她说:“高祖霍元甲创办精武会时强调‘欲使国强,非人人习武不可’。这份家国情怀,正是精武精神的核心。因此,国内外爱好中华武术文化的朋友都可以学习。”通过高校研习会的探索,霍静虹为非遗文化的现代化传承提供了新思路,也让霍家武术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