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父亲偏头痛的老毛病又犯了,他说以前吃过一种药很管用,就是想不起来药名了。我拿出手机说:“我来搜搜,看哪种药比较管用。”父亲却摆摆手说:“不用那么麻烦。”
说着,他拿出自己的手机,打开朋友圈翻了翻,笑着说:“找到了,我上次头疼吃的就是它!幸好我当时拍照发了朋友圈,一会儿再去买一盒……”自从用上智能手机,父亲使用最多的功能就是拍照发朋友圈,在他看来,生活中点点滴滴的事情都值得晒,出去遛弯看到路边的花开得好看,菜园里的瓜果丰收了,孩子们从外地回来吃团圆饭,他都会拍下照片晒晒。
父亲是个不喜欢社交的人,退休后活动范围进一步缩小,他的朋友圈很少有人点赞。我有时忍不住劝他:“不用发那么多朋友圈,又没人点赞,多尴尬……”他听了哈哈一笑:“这有啥啊,我本来就是发给自己看的。我现在不上班,也不愿意到公园里扎堆跟别人聊天,没事时就喜欢回忆以前的事,我工作了一辈子,走南闯北去过不少地方,现在老了,记性也不好了,很多以前发生过的事情现在都想不起来了,如果那个时候就有朋友圈该有多好……”
父亲遗憾的叹息声,忽然让我感觉到有几分心酸,不由拿起手机翻看自己的朋友圈:早在很久以前,我就把朋友圈设置成了仅三天可见,除了不得不发的工作宣传,我几乎没在朋友圈发过任何动态。回想当年刚开始使用微信时,我也曾像父亲这样一天发几条朋友圈,但不知从哪天开始,发朋友圈时开始有了顾虑:每次发之前,都要提前想好需要屏蔽谁,还有某某看了这条朋友圈会怎么想,有没有人点赞等。很多次,明明把图片和内容都编辑好了,在发布之前却又点了“仅自己可见。”发朋友圈变成了一件又累又无趣的事情,慢慢干脆就不发了。
没想到,当我开始逃离朋友圈时,父亲却还把它当个宝,每天乐此不疲地拍照、记录,认认真真地分享着自己的生活、心情和经历。想到这里,我坐到父亲旁边,看他一页一页往前翻看朋友圈:我看到三年前女儿上小学的第一天,父亲傍晚接她回来在家门口拍的照片,当时她穿了一条粉色的裙子,小脸胖嘟嘟的,超可爱;我看到五年前外婆坐在客厅窗前喝茶的背影,那大概也是她最后一次来我家小住,半年后外婆就去世了;我看到两年前自己刚买车时,带着父亲和母亲去郊外兜风,他们站在车前拍的合影,脸上的笑容那么灿烂……
我忽然想到,朋友圈功能最初的设计,就是为了让用户分享自己的生活、心情和经历,与朋友和家人进行互动和交流。只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它被加入了过多复杂的元素。与其整天为发不发朋友圈、发给谁看而纠结,不如像父亲这样放下负担,把朋友圈当成记录生活的日记,开心就好,不需要别人来做自己生活的观众。
于是,在父亲的影响下,我也重新开始发朋友圈了,生活中的酸甜苦辣,都是人生路上的风景,值得我们慢慢欣赏,认真收藏。
张军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