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夏天,我考入高中,开学时正是伏天,处于汛期中。从我所在的村子到达高中学校,大约有5公里的路程,大多数是土路。伏天降雨多,道路泥泞,坑洼路段还积了不少水,上学不能骑自行车,只能步行。那段时间,蹚泥涉水不穿鞋,赤脚行走于往返学校的泥泞道路上,经历了令我刻骨铭心的“行路难”。
雨中或雨后的上学途中,我肩背书包,光着双脚,一只手提着鞋带系在一起的一双鞋子,要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跋涉,才能气喘吁吁地走进校园。高中两年,两个伏天。上学放学,可以抄近路,但要经过两条水渠,一条水浅,一条水深。遇上连日降雨,水渠与田间路相连接的泥土坝会被水浸没或冲毁,通过这两条水渠,一般情况下要挽起裤腿,蹚水过去。有几次,水位明显上涨,我和结伴同行的同学就撩起上衣并系紧,然后把长裤脱了,将裤子连同书包、鞋子裹在一起,用双手举着,小心翼翼地涉过齐腰的深水,走到对岸。过程中生怕脚步不稳,跌倒在水中,那样手举的书包鞋子裤子轻则被水浸湿,若松了手,所有东西还可能被水流冲走,那样麻烦就大了。
尽管上学放学的路上有一段大约1公里的柏油路,但后面的路依然是泥路,到了伏天就变成了泥水路,而且一直通到校门口。那段泥水路,泥水很脏不说,路面上还有瓦砾、砖块、碎碗片、玻璃渣等物或隐或现,危机四伏,一旦踩上,光着的脚很容易被划伤、硌痛。
在这样的村泥水路上行走,当然要格外小心,即使这样,我也不肯把鞋子穿上,因为穿着鞋子行走在泥水中,鞋就会粘上泥巴,既让走路更吃力,还容易因泥水黏重拽坏鞋子。况且,到了学校,满鞋的泥巴,除了不好清洁、不美观,湿漉漉的,一直穿在脚上,还很不舒服,容易把脚闷坏。记得那时,我赤脚走过这条“险路”,每次进入校门,就像打赢一场硬仗一样,心里高兴不说,还感到幸运。
经历当年伏天行路难的我,最终不仅完成了高中学业,还以应届高中毕业生的身份考上了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