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9
星期日
当前报纸名称:今晚报

说说南开的靶挡道

日期:08-13
字号:
版面:第19版:副刊津沽       上一篇    下一篇

  近读今晚报副刊发表的《靶挡道》一文,主要介绍河东区的靶挡道。天津靶挡道有两处,一在河东区,一在南开区。笔者说一说南开(区)的靶挡道。

  两处靶挡道,都是当年列强侵略中国留下的印记。南开靶挡道的形成,和侵华日军有关。中日甲午战争后,日本凭借《马关条约》攫取了在中国的许多特权。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日中签订《通商公立文凭》,通过该《文凭》,日本获得在天津等多地设立租界的特权。此后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签订了《天津日本租界条款》和《另立文凭》,具体划定了日本专管租界和预备租界的范围。光绪二十六年(1900)在八国联军占领天津期间,日本与其他帝国主义国家一起,乘机拓展尚未真正开辟的租界,使其租界面积远远超出了上述条约所规定的范围。光绪二十九年(1903),日本驻天津总领事伊集院彦吉与天津海关道唐绍仪订立所谓推广条约,据此划定日租界地界为:东临海河;东南面起自秋山街(今锦州道),与法租界接壤。向西南至墙子河(今南京路),再向西沿河为界,至海光寺。北面起自闸口,沿旭街(今和平路)向南,至福岛街(今多伦道)。再沿多伦道向西直抵南门外大街,再向南折至海光寺。侵华日军的兵营就设在海光寺清天津机器局西局的旧址。

  随着日本军国主义势力的膨胀,兵营成为日军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驻守这里的日军队伍也迅速增加。上世纪二十年代初,侵华日军再次向外扩张,越界向西,在墙子河北岸(今长江道)抢占土地,以墙子河大堤为基础,堆土做靶挡,修建练习射击的靶场。南开的靶挡道,就是当年日军往返靶场必经之地。

  抗战胜利后,当年的靶挡消失,靶挡道的地名却保留下来。笔者当年就读的小学虽坐落在广开四马路,但学校的名称却叫“靶挡道小学”。记得当时的“挡”字还写成“左革右当”。该路西南至长江道,东北至西市大街,其北段原另有名字叫“南红房子”,因1930年代有郭某在靶挡道北端置地修建一片红砖平房而得名。上世纪八十年代两(段)路合称为“靶挡大街”。其路中与天宝路、华家场东大街等相交,天宝路就是天津著名“鬼市”所在地。

  南开区靶挡道的出名是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这里成为华北地区二手自行车和自行车零件的集散地。由于此地处在天津的“西广开”地区,地势低洼,下雨积水颇深,被戏称为“锅底”。上世纪九十年代,靶挡道地区进行了城市改造,这里成为西广开片最早进行城市更新的一个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