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人后悄然离开
6旬潘大爷找了他20天
“救我那个小伙子呢?”5月23日,在蓟州区医院病床上,脱离危险恢复意识的潘大爷拉着家属的手,声音发颤地问道。他不记得救人者的模样,只记得是一个年轻的身影,双手有力的按压将他从昏迷中唤醒。这一找,就是20天。
5月23日上午11点,公安河北分局的马警官开车往蓟州老家赶——趁着休假处理家中的急事。路过村口时,一阵焦急的呼喊突然刺进耳朵:“快来人啊!救人啊!”他赶紧将车停下,朝着人群聚集处跑过去,只见一名60多岁的大爷蜷缩一团,脸和脖子已呈现紫红色,喉咙发出含混的呜咽。“可能是因为心脏或者癫痫导致的窒息!”马警官判断出这是常见的急症之一,必须抓住黄金抢救时间。“打120!”他一边指挥村民,一边跪在大爷身边,双手交叠开始心肺复苏按压,围观的人群急得直搓手,“快找个木棍!别让他咬到舌头。”
按压持续了5分钟,大爷面部有了血色,“他有反应了!”马警官把大爷抱上邻居的平板三轮车,跟两个村民将大爷送到附近的社区医院,潘大爷此时已明显好转,有自主意识。待120急救车到达,马警官将发病症状和救治情况详细告知医护人员,确定大爷没事后,马警官转身离开。“走得太急,也没顾得上问他的名字。”大爷说。
大爷出院后,第一件事就是想找到救人的小伙子,一连多天,大爷在村里将当天在场村民问了个遍,连社区医院的大夫都没漏下……直到6月10日,马警官突然接到父亲电话,“村里的潘大爷一直找你呢!”
得知救人者是一位年轻民警,潘大爷坚持要从蓟州来市区送锦旗,马警官给潘大爷打去电话。电话那头,老人激动万分:“小伙子,我一定要当面感谢你!”马警官说:“遇到这种情况换谁都会这么做。”
记者 张艳 通讯员 刘皆彤
范阿姨丢了降糖药
公交师傅两小时联动找回
8月12日中午,当范阿姨发现随身携带的两个月药量提袋遗失时,天津公交巴士公司师范大学中心车队管理人员用智能系统+人工协作的硬核操作,仅用2小时就完成寻物闭环。
8月12日11点左右,范阿姨在一中心医院地铁站公交站,乘上了李宝臣驾驶的849路公交车。途中,范阿姨先后在车厢右后部双排座椅和左部特需座位就座,到达望海楼公交站下车时,她将装有降糖药的提袋遗落在了车上。
车辆抵达金钟河大街终点站后,李宝臣发现了这个被遗落的提袋。他将提袋妥善放置在驾驶位对面的车身平台上,随后继续正常投入运营工作。
与此同时,下车后的范阿姨发现,装着足足两个月服用量的各种降糖药的提袋遗失。得知母亲乘车把药品丢失,女儿张女士立即拨打公交热线求助。
849路所属师范大学中心车队服管员王斌接到寻物电话后,迅速查阅发车记录,通过智能车载系统紧急联系回程途中的李宝臣。李宝臣看到智能车载系统的寻物提示后,明确告知车队药品已被妥善保管,并未丢失。
“这里面是我妈妈两个月药量的降糖药,妈妈每天都得按时服用,而且药物是有开取量规定的,要是找不回来,真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女儿当天13点拿到失而复得的药品,再次向工作人员和公交司机表达感激。王斌笑着回应:“这不是普通的提袋,而是糖尿病患者的‘生命时钟’。为乘客服务是做好车厢服务的职责所在。”
记者 徐燕 通讯员 朱莹
5岁小月月走失
好心阿姨叔叔帮她找到妈妈
“妈妈!哥哥!你们在哪儿啊?”一名5岁的小女孩一边奔跑一边哭泣着找妈妈。8月11日夜间,在和平区五大道民园广场侧门外,一个小女孩独自在人群中穿行奔跑。热心市民陈欣女士见到后,与丈夫刘攀两人分头行动,寻找到了女孩的家人,并将小女孩安全送到家人手中。
昨日下午,陈欣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讲述了事发经过。当时她和丈夫两人带着孩子一起在民园广场附近散步,在看到有个小女孩独自一人奔跑时,陈欣立即上前拉住了她。“宝贝,你是跟妈妈走散了吗?”陈欣俯下身,轻轻擦掉孩子脸上的泪珠,并带她到路边的安全地带。
待女孩情绪稍稳定,陈欣询问,“你叫什么名字?记得妈妈的电话号码吗?”据女孩说,她叫月月(化名),今年5岁,记不清妈妈的手机号码。她原本是与妈妈、哥哥等家人一同在民园广场纳凉。在与哥哥一同去买冰淇淋的路上,她与10岁的哥哥走散了。得知情况后,陈欣陪同月月留在原地等待家人来寻,并拨打110电话报警。陈欣的丈夫刘攀则按月月所说,到民园广场里的民园市集附近寻找月月的家人。
经过多方不懈努力,10多分钟后,终于找到了月月的家人。当时,月月哥哥的额头上满是汗水,正在人群中搜寻妹妹的身影。兄妹俩见到面的那一刻,哥哥冲上前紧紧抱起月月,声音颤抖:“是我没看住妹妹,我就想去买一杯冰水,妹妹就不见了,幸好遇见了你们。”几乎同一时刻,刘先生也找到了月月的妈妈。她从大儿子那得知女儿不见了的消息,正在民园广场里焦急地寻找。看到女儿平安无事回来,终于放下了心,连连表示“感谢,太感谢了”。五大道派出所的民警恰在此时赶到现场,记录下了一切。
提醒广大家长,现在正值暑假,家长带孩子外出游玩时一定要看护好,尤其在人流密集的公共场所,务必加强对孩子的看护,时刻留意孩子动向,避免孩子脱离视线范围,确保孩子人身安全。同时,家长应教育孩子牢记家庭住址、父母联系方式,教导孩子在迷路时如何向警察、工作人员或其他可信赖的成年人求助,提升孩子的安全意识与自我保护能力。
记者 李文博
老奶奶找不到家
民警“大海捞针”寻亲人
8月的一天,室外温度已逼近38℃。公安河西分局挂甲寺派出所的民警如同往常一样,在辖区开展巡逻防控工作。街面上行人不多,此时,路边一位头发花白的奶奶,时而茫然四顾,时而低头踱步,引起了民警的注意。民警快步上前询问。“大娘,您怎么了?要去哪儿啊?家在哪住?”
老人含混不清地嘟囔着:“找不着了……”她无法清晰地说出自己的姓名、家庭住址,甚至对亲人的姓名和联系方式也毫无印象。老人身上没有任何能证明身份的物品或联系卡片。民警一边继续耐心陪伴老人,一边启动警务协同工作模式共同查找老人亲属,同时也向周边社区居委会、网格员寻求线索。
终于,民警获得了老人的亲属信息。接到派出所电话的那一刻,电话那头的张先生(化名)声音激动得变了调:“找到了?!太好了!太好了!我马上到!”原来,张先生是外省市人,来津务工期间,将母亲接到天津共同居住。张先生的母亲患有阿尔茨海默症,平时就在居住的小区附近活动,谁想到这次走远了,一直未归。“太感谢民警了,这么热的天,真不敢想,万一……”
民警提示,家中如有高龄老人,特别是患有阿尔茨海默症等认知障碍疾病的老人,务必加强看护,尽量避免其单独外出。强烈建议为老人制作“紧急联系卡”或“防走失胸牌”。卡片上应清晰写明老人的姓名及至少两名紧急联系人的电话号码,并注明老人的基础健康信息(如患病情况、过敏史等),确保标识防水、耐用、易于被发现(可缝在衣服内侧或佩戴在显眼处)。有条件可为老人配备带有GPS定位功能的电话手表、定位器等设备,方便家人随时掌握老人行踪。一旦发现老人走失,请务必第一时间拨打“110”报警,报警时尽可能提供老人的清晰近照、走失时的具体衣着特征、体貌特征、常去地点、疾病情况等详细信息。
记者 张艳 通讯员 于雷
漫画 张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