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专家带货伪劣农资 真服务何时畅通下乡?
日期:08-13
近日,央视《财经调查》播出“农田里的假专家”相关报道,一个叫“祥禾农业”的团队,上千个“农技专家”账号背后,无一人有农业背景,甚至完全不懂农业。事件曝光后,河南省濮阳市连夜查封网络直播场所1处、直播间5个,注销清空违规账号112个,控制涉嫌人员3名,封存物资1260余件,后续将依法依规处置。
白大褂一穿,镜头前侃侃而谈;链接一挂,伪劣农资销往田间。骗局能得逞,正是瞅准了农民的痛点。基层农技服务覆盖不足,偏远地区农民找真专家要跑几十里路,而部分正规农技人员困于论文考评,下乡服务动力不足。真专家“下不了田”,假专家却通过手机屏幕“送上门”。
他们用方言和田间摆拍伪装亲近感,抛出“食盐除草”“啤酒增产”等伪科学“小妙招”,再用“农资店绝不告诉你”“不用就亏大了”等话术吸引观者,最终兜售“三无”农药肥料。祥禾团队负责人甚至直言:“带货是唯一目的,农资不好卖就改卖袜子。”
此类假账号凭借平台算法推荐迅速扩张。“祥禾助农团”一个新号仅两月就吸粉十万。伪科学话题“啤酒浇地”播放量远超正规农技内容。网友痛批:“平台算法只认‘爆款剧本’,不认专业价值!”
查封账号远不能解决问题。造假成本极低,换个“马甲”注册新号只需几分钟。而农民耕地若被劣质农药化肥污染,修复土壤却需要很长时间。要彻底撕下骗子的“白大褂”,不能只靠突击清查,需要真正管用的长效机制。
首先,平台必须严格审核。应参照医疗科普新规,要求农技主播实名实岗认证,未上传真实执业证明的账号不得发布农业技术内容。其次,法律惩戒必须够硬。对造成绝收等重大损失的假农资销售,要依据《刑法》追究刑事责任,不能仅封号罚款。对孵化假专家团队的MCN机构,应按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追责,并优先用冻结资金赔偿农民损失。第三,让真专家能被农民找到、占领屏幕。可推广电子工作证模式,农技员通过小程序亮明单位、职称和专长,扫码即可验真伪。
真正的助农无需剧本。农技的根在泥土,不在流量。这些沾满泥土的实践,才是农业科技的根基。这些根基扎实了,假专家的戏台才会崩塌。
因此,河南濮阳的清查是序幕,不应是终章。让平台担起责任、让真农技服务畅通下乡、让法律长出“利齿”,才能撕下骗子的“白大褂”,让农资直播间从“坑农陷阱”变回“惠农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