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先生谈知行合一,知,就是良知。而关于“行”,孔子则给出了三个层次。
安而行之。安,安心之意。这种人从来没有过二心。对学习,对婚姻,对朋友,对工作,等等,从来没有二心。于是人生成功。为何?生而知之,祖辈的良知延续,到今世依然光辉如常。
利而行之。利,不单是赚钱,同时是任务的驱使。意识到我要为了谁,为了什么而努力奋斗。这是目标的问题,也是志向的事。孩子学习不好的原因就是差了一个“为了谁而学”“为了什么而学”的志向或目标。
勉强而行之。如何讲?能力不足又不得已而为之。我便是这个层次,知其不足,努力阅读学习经典,开启良知,树立家风。
“三知三行”是《中庸》里的句子:“子曰: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阅读经典,启动良知,树立家风,应该是一个人的“标配”。但我们身边还有很多人没有达到标准。所以我们要不舍昼夜、上下求索、知行合一地学习。
正如阳明先生,认为只有致良知后天下才能得到治理,从而清明太平。所以,每当想到百姓的困苦,他就十分沉痛。于是,“不自量力”地希望用良知来挽救百姓,整治天下。
先生也遭到过讥讽、诋毁。但他全然不顾,因为自己有切肤之痛,又哪有空闲对别人的讥讽斤斤计较呢?
他打个比方,如果有人看到自己的父子兄弟坠入深渊,一定会大喊大叫,不顾弃鞋丢帽,奋不顾身地下去解救他们。但不知道实情的人,看到这种情况,则在一旁谈笑风生,认为这个人丢弃衣帽、大喊大叫,一定是个精神失常的人。
阳明先生又打比方,看到有人落水,依然在那里聊天玩乐,而不去救落水之人,这样做是没有亲情骨肉山野之人所为。
先生请出孟子大加批判:“无恻隐之心,非人矣!”如果是有父子兄弟爱心的人看见了,一定会痛心疾首,奔走呼号,竭尽全力,去解救他们。此时,每个人必定将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哪还有精力去在乎被讥笑呢?又岂会去期望别人的信或不信呢?
先生长叹一声,唉!如今虽有人认为我是精神失常的人,也无关紧要了。天下人的心,都是我的心。
如此致敬阳明先生的知行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