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20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今晚报

更无客干谒

日期:08-11
字号:
版面:第13版:副刊       上一篇    下一篇

  唐代科举制度中存在一个“潜规则”:一些自视甚高的士子,或因科举落第,或担心落第,又或想取得更好的成绩,会选择在科举考试中“走过场”,甚至完全绕过考试选拔,通过权贵举荐直接获得功名入仕。这些儒生士子为达此目的而专门拜见、结交权贵的活动,就被称为“干谒”。“干谒”之事,孟浩然、王维、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人都干过,但经历迥然不同,各有千秋。

  孟浩然早年志在千里,25岁至35岁间曾离家远游,广结名士,干谒权贵。这位盛唐山水田园派代表诗人应进士举落第后,为求引荐向张九龄献上五言律诗《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诗中“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等句,将孟浩然的求仕之心寓于洞庭壮景,成为唐代干谒诗典范。此诗虽得张九龄赏识,但举荐结果未见明确记载(开元二十五年(737)张九龄曾短暂招孟浩然入幕)。再加上此前发生在开元十六年(728)的“转喉触讳”事件(孟浩然经王维引荐面见唐玄宗,紧张间误诵《岁暮归南山》中“不才明主弃”等句触怒龙颜),心有余悸的孟浩然最终绝意仕宦,归隐南园。

  王维自幼才识过人,天资聪慧,本不必走干谒之路,却依然选择了这条途径。19岁的王维在开元七年(719)秋的京兆府试中即脱颖而出,获得第一名。但唐人薛用弱在其所著的《集异记》中却记载了一件逸闻,说的是在此次京兆府试前,意在夺魁的王维听闻第一名已被内定,便通过其好友、岐王李范的安排,扮作伶人谒见了当时举足轻重的某公主,呈献、演奏了令“满座动容”的琵琶曲《郁轮袍》,才终于得偿所愿。从这个故事来看,王维在京兆府试中拿了第一名似与干谒有关:借助了公主的加持。两年之后,多才多艺的王维顺风顺水,进士及第,年仅21岁。

  由于家庭出身“漏于属籍”等原因,李白不能应常举和制举,没有参加过科考,但其进取心极强,“心雄万夫”,豪情万丈。自24岁出蜀,李白在“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同时,踏上的其实也是一条干谒之路。据史料统计,“遍干诸侯”“历抵卿相”的李白先后干谒过益州大都督府长史苏颋、已故宰相张说之子张垍、唐玄宗胞妹玉真公主和荆州长史韩朝宗。这其中还不包括向唐玄宗隔空献赋。

  “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李白曾对韩朝宗的举荐寄予厚望,写下了那封豪气干云的《与韩荆州书》,只可惜这位“躬吐握之事”的韩荆州似乎不太重视他。颇具戏剧性的是,一年后,韩朝宗调任襄州刺史,本有意举荐孟浩然,结果孟浩然“会故人至,剧饮欢甚”爽约未至。

  当然,李白的干谒并非毫无所获,其在天宝元年(742)被授予的“翰林供奉”之职,便得益于玉真公主与贺知章的推介。但李白恃才放旷,“纵酒以自昏秽”“玄宗呼之不朝”,最终被“赐金放还”,注定了其怀才不遇的结局。

  杜甫“独耻事干谒”,因为干谒给他留下的是刻骨铭心的痛楚。杜甫一生至少参加过两次科考,均落第了。在“通一艺者”的制举落第后,杜甫寓居长安近十年,奔走权门,却事与愿违,屡屡受挫,仅仅获得了一个小职位——右卫率府兵曹参军。《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成为那段时期杜甫饥寒交迫、进退维谷的真实缩影。

  即使在“安史之乱”爆发后的兵荒马乱中,“此志常觊豁”的杜甫仍于天宝十五年(756)八月和至德二年(757)四月,两次只身投奔唐肃宗。杜甫被叛军俘虏,就是发生在天宝十五年去往灵武的途中。杜甫投奔唐肃宗的结果是被授予“左拾遗”,后因疏救房琯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杜甫一生时乖命蹇、颠沛流离,却始终百折不挠。他怀抱“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仕宦理想,这种匡时济世的抱负渗透在其整个生平之中。“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的自白,更彰显其“修齐治平”的政治理想终生未泯。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这首脍炙人口的五言律诗《赋得古原草送别》出自白居易之手,不仅传诵千古,更是其少年才华的明证。据唐人张固的《幽闲鼓吹》记载,这首诗是白居易16岁进京应试的习作,后来他携此诗谒见著作佐郎顾况。顾况读罢此诗,看待少年白居易的态度从“米价方贵,居亦弗易”立刻变为“道得个语,居即易矣”。不过值得注意的是,白居易后来于贞元十八年(802)金榜题名,并非依靠干谒之功,而是凭借真才实学实至名归。

  “出府归吾庐,静然安且逸。更无客干谒,时有僧问疾。”白居易的《咏兴五首其二·出府归吾庐》展现了一种千帆过尽后的达观和释然。尽管干谒在白居易的过往中未如杜甫般刻骨铭心,但目睹太多士子“以身徇物”的遭遇,让他始终对这类行为保持疏离与审视。最终,他将理想寄托于“更无客干谒”,其背后正是“大道至简”的施政哲学与“河清海晏”的终极政治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