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霞映在阳澄湖上,芦花放,稻谷香,岸柳成行。全凭着劳动人民一双手,画出了锦绣江南鱼米乡……”这段现代京剧《沙家浜》的唱词,让阳澄湖一下子家喻户晓。
阳澄湖位于苏州市东北,常态水面约120平方公里,由东湖、中湖、西湖、湘城湖四片水域构成,拥有颇具规模的生态湿地公园,水生资源十分丰富。阳澄湖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其得名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古称“阳城湖”。吴越争霸时,这里曾是水军操练之所,传说范蠡曾在此训练舟师。湖畔的巴城古镇,始建于清光绪年间,贸易兴旺,可作解读阳澄湖人文历史的重要参照。这里因湖而兴,是江南重要的水产品集散地,青石路上似乎还回响着昔日商旅的足音。
游阳澄湖,不能不去沙家浜。沙家浜北依阳澄湖,南邻昆承湖,是江南水乡与红色文化交相辉映的独特之地。当年,新四军在苏南建立抗日根据地,江南抗日义勇军伤病员在沙家浜养伤期间,与日伪军巧妙周旋、英勇斗争,谱写了“芦荡火种”的传奇故事;而沙家浜群众则以无私、勇敢、睿智的行动保护着子弟兵的安全,书写了“军民鱼水情”的感人篇章。如今,在横泾老街的青石板上,复建的“春来茶馆”不时飘出碧螺春茶叶的清香,身穿印花布衣的茶娘招待八方来客,演绎着“垒起七星灶,铜壶煮三江”的壮美故事。在茶馆附近的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里,锈迹斑斑的刀枪、泛黄的作战文书和地下交通图等红色文物,与全息投影“智斗”的场景浑然交织,映现出军民一家、携手抗敌的光辉缩影。
游阳澄湖,不能不食大闸蟹。虽然江南的湖泊中多有闸蟹,但数阳澄湖大闸蟹首屈一指。因阳澄湖的水质上乘,钙、镁离子等含量比普通淡水高出40%左右,故赋予了蟹壳青如黛的色泽和甲壳素的硬朗。又因湖底苦草等水生植物茂密,湖床黏土层深厚,使闸蟹有了脱壳生长的“健身房”和净化呼吸的“绿肺”,故其外观具有青背如釉、白肚如玉、金爪挂霜、黄毛根根分明的“四绝”特征,非一般湖泊中的同类所能比拟。阳澄湖大闸蟹的文字记录始于2000多年前,据《吴郡志》记载,吴王阖闾宴饮时已有蟹胥(蟹酱)入馔。明清时,一些文人墨客喜欢将食蟹描述为风雅之事,文学家李渔在《闲情偶寄》中称其为“饮食中至美之物”。1918年,上海《申报》首次出现“阳澄湖大闸蟹”的称谓,从此阳澄湖大闸蟹成为江南秋宴的必食佳品。
站在沙家浜观景台举目远眺,似见阳澄湖的粼粼波光里浮动着双重记忆,既有“金爪蟹,白玉汤”的市井鲜香,又有“朝霞映湖”的革命豪情。它完美诠释了刚柔并济的水乡神韵——阳澄湖用蟹钳般的坚硬守护文明火种,沙家浜以芦苇般的柔韧赓续红色血脉,可谓湖与浜相映生辉、传统与现代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