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20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今晚报

诊断焦虑与身份困局

日期:08-10
字号:
版面:第13版:副刊       上一篇    下一篇

  AI(人工智能)兴起后,不少人通过AI获取健康诊断建议,常得到“多种疾病均有可能”的模糊结论,且辅以大量证据,反而加剧了用户焦虑。社交媒体上的网友普遍吐槽:用AI问诊与用搜索引擎问诊毫无区别!两者都是没病看出病,小病看成大病。

  说到底,身体有疾,应该去医院。不过,当前网民对“身体有疾”之外的领域,愈发倾向“网络自诊”并广泛传播。例如人格测试领域,早年盛行“九型人格”测试,近年则流行通过MBTI的16型人格框架“发现自我”;又如焦虑、抑郁、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等精神健康问题,不少网友自我诊断后宣称这些病症成功解释了自身面临的困境与挫折根源,对此类标签化结论表现出高度接纳。

  今年以来,陆续有博主网络自诊为“低能量老鼠人”,表示自己因为精力不足、执行力差,只能选择像老鼠一样蜷缩在阴暗角落里。与这个标签字面含义相悖的是,不少年轻网友乐于宣布自己“确诊”,以期获取情感认同,进而建立身份认同。对于热衷玩梗的网友来说,“网络自诊”并非为了对症下药,而是通过自我否定答复个体困惑,以集体标签拒绝社会期许,最终在抱团取暖中获得安全感。

  仔细观察网友们对“自诊”时陈述的“症状”,无非是偶尔懒散、拖延、嗜睡了一些,就连博主们赢得热度的视频也是出于表演展示的需要而创作的虚构作品。更何况,同期爆火的还有“高能量的一天怎么过”“低能量人就是高能量朋友的玩物”等网络热梗。很显然,在“低能量”“高能量”的对比背后,潜藏着年轻人对高效自律的极度渴望。也正是这种“高能量=人生赢家”的片面认知,让年轻人连休息放松一会儿都需要依赖网络自诊。

  事实上,人从来就不是机器,也不是每个人都能跟得上机器运行的节奏。社会要实现高质量发展,个体也应当追求高质量人生。一个人想要休假、想要赖床、想要不做家务或者想要尽情玩乐,都是正常的生活需求;一个人发现需求、提出需求、满足需求,也只是生而为人的本能,大可不必羞耻、焦虑,大可不必为此寻求他人认可。任何人在成为所谓的“人生赢家”之前,首先要成为自己人生的主人,要做得了自己的主,做得起决定、享得起收获、担得起责任、付得起代价。网络自诊不是挡箭牌、遮羞布,况且你原本也并不需要这些,你需要的是坦然面对自己、坦率说出需求、坦荡过好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