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先识得湘西的沅陵,是在沈从文的文字中。那条逶迤的沅江,那座“美得令人心痛”(沈从文语)的小城以及在沅江两岸小城内外发生的那些浪漫而神秘的故事。而今,当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组团前往湖南怀化调研采访时,我立即想到了那条江那座城那片神奇的土地,那是神往已久的地方啊!
沅陵县地处怀化最北端,此地多山多水,据说有大小911条江河溪水穿流而过,有100多座千米以上的高山分布全境,难怪林则徐曾撰写联语赠予沅陵知县:“一县好山留客住,五溪秋水为君清。”只两句,就把这里的山水景致涵盖其中了。
然而,与这里的山水景致比起来,我更看重的是这里的人文景观,譬如唐太宗敕建的龙兴讲寺、王阳明讲过学的虎溪书院,还有相传是秦代博士官伏胜冒死藏书的二酉山……不过,要说到沅陵县城的核心景点,那就不得不去看看辰州古街了。
辰州古街,在全国各地的古街序列中,名声似乎并不显赫。街面不宽,店面不大,游人不多。然而,走进去却发现这条小街别有洞天——步入古街,迎面一座民国风貌的老楼直奔眼底,一问,这里竟是抗战时期湖南省临时省会的旧址。再往前行,一座西洋风格的老教堂突兀地横亘于街边,这实在有点出人意料:如此偏远的湘西小城里,怎么会有一座如此规模的西洋哥特式教堂?从远处拍完建筑全景,我再近前观看,赫然发现在教堂门前竖立着一块“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名牌:“辰州教案发生地”——原来这座建筑曾见证过一段血泪交织的“文化冲突”。
据史料记载,辰州教案是1902年8月15日发生在湖南沅陵(时称辰州)的民众与西方传教士的冲突事件。湘西民众历来信巫傩,敬鬼神,对外来宗教持抵制态度。1900年后,西方传教士在沅陵积极传播西方宗教,与民众的传统观念发生冲突。彼时,疫病突发,致使当地死亡逾千人。一些民众听信传闻,说是西洋传教士“投毒害人”,瞬间引爆积蓄已久的怨恨之气。愤怒的民众冲进教堂,将英国传教士胡绍祖、罗国俞殴毙。这一下惹怒了英国人,立即派来兵舰施压。清政府迫于列强压力,接受了英国人的苛刻条件,处死了8名民众,抓捕300余人,并惩办当地官员,赔偿英国8万两白银,还在辰州府衙前立碑“谢罪”——这块浸透耻辱的石碑,后被同为湘西人的贺龙将军于1924年砸毁了。
身为天津人,我对晚清的系列教案十分敏感。那是缘于在海河岸边也曾发生过震惊全国的“天津教案”——“火烧望海楼”的故事曾被写进书里、编进戏里,也镌刻在天津人的血脉里。那是一段令人不堪回首的往事。如今,站在“辰州教案”的发生地,我不禁对这条貌不惊人的小街刮目相看了。
沿街而行,不断有些醒目的名牌映入眼帘:这座小楼是沈从文的故居“芸庐”,他12岁就从凤凰老家来到沅陵当兵,在沅陵的经历成为他后来文学创作的无尽源泉,因而他把沅陵视为第二故乡。1933年,他在北京成名之后,就在沅陵修建了“芸庐”。抗战时期,这里如同四方文化名流聚会的沙龙,林风眠、潘天寿、梁思成、林徽因、蔡威廉等名人都曾在这里留下过屐痕。
哦,这座小院是当年梁思成与林徽因的住所。1937年,梁思成夫妇为避战乱,准备取道沅陵奔赴昆明。他们给沈从文写信告知这一计划。沈从文立即函请长兄沈云麓帮助安置。沈云麓就在“芸庐”旁边物色了一处湘西民居。梁、林二人在此居留期间,一直没有中断研究工作,在此写下的“沅陵日记”详细记录了这段难忘的流寓岁月。正如林徽因在写给沈从文的信中所说:“沅陵的城市,沅陵的风景,沅陵的人物,在我们心里是一片很完整的记忆。”如今,我流连于这座寻常的湘西小院,只觉得一缕文化熏风轻拂而来。
漫步于古街的石板路上,两旁黛青色的砖墙和朴素的木结构房屋,让人感觉时光还停留在往昔,未曾流逝。不过,你不经意间环顾一下,又会发现细心的辰州人已将本地值得炫耀的亮点一一标记了出来:你瞧,这里走出过湖南美协第一任主席、号称“将军画家”的张一尊;这里走出过中国驻前苏联大使刘晓;这里还走出过新中国第一代飞行团长关希鹏……
而令我感兴趣的是,这里还有一处《辰州日报》旧址。真没想到,小小的沅陵城里,还曾存在过一份像模像样的报馆。我猜,这大概与此地成为湖南省的“战时省会”,有着某种必然的联系——那是在抗日战争最激烈最危急的时刻,抗战前线的战报、湖湘大地的要闻、沅陵本地的要闻以及本地的商情文讯……想想看,这座不起眼的院落里,曾经活跃着一批前辈报人,他们传播着抗战的信息,鼓舞着军民的斗志,也交流着战区内外的商情文讯……想到这些,内心深处顿时升腾起一缕遥远的亲切。只可惜,现在的旧址里并没有展出当年的报纸版面,致使我们对这份此前闻所未闻的报纸,只能靠想象来描摹了——毕竟,从抗战胜利到如今,已整整八十年啦!
(2025年7月30日至31日,于北京寄荃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