摊咸食是上世纪60年代西楼一带邻居们爱做的一道菜。那年头儿是计划经济,街道代表会顺着胡同喊一嗓子:“绿门儿(一个副食店)来西葫了!”于是人们一边呼唤左邻右舍,一边跑着颠着去买。
西葫在人们印象中只有包西葫羊肉馅的饺子才正宗,但那时只有逢年过节才吃饺子。那西葫还能怎么吃呢?邻居陈婶说,做糊塌子吃好啊。管婶则说,也就摊咸食吃呗。其实她们说的是一样的菜,只不过叫法不一样而已。
那年头的西葫个大且老,没有现在这样很小很嫩的西葫。陈婶做糊塌子,先将西葫洗净刮皮后,掏净瓤子,擦成细丝,不用焯水也不用盐杀,磕上几个鸡蛋,加一把小虾皮,搁些白面,和成馅状,饼铛抹上油烧热,再用勺扌汇到饼铛里,用铲子摁成小饼状。由于水分较大,需多煎一会儿,定形后翻面,翻两三次后,正反两面便形成了枣红色的硬嘎,这时便可出锅了。
管婶摊的咸食要粗犷些,如一个茶碗大小,厚有一厘米,两面出嘎,外酥里嫩。因和馅时怕其出水,所以基本不放盐,吃时需要另配一个清酱、醋、香油、辣油混合而成的蘸料。吃一口咸食,蘸一下料,格外带劲。
也有人家不叫摊咸食,也不叫糊塌子,和馅时挤干西葫的水分,放盐,为了找色儿还放一点儿清酱,接着将面粉掺入其中,增加黏稠度,然后用手攥成小饼儿,放在炙炉上烙。那年头儿粗粮、细粮按比例供应,白面、棒子面两掺,烙薄饼子,用饼夹着吃,是最好的搭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