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娘子”是中国家喻户晓的民间传说,其故事与杭州西湖畔的著名景点雷峰塔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明代人冯梦龙在《白娘子永镇雷峰塔》中写到,法海用钵盂封住白娘子和小青的真身,许仙化缘在西湖南岸砌成七层宝塔,将钵盂压在塔底,直到西湖水干、雷峰塔倒,她们才能重见天日。
现实里当然没有白娘子和法海,雷峰塔是在公元977年的五代十国时期,由吴越国末代国王钱俶主持修建的。刚建成的雷峰塔是一座砖身木檐的七层高塔,塔外环绕楼廊,重檐下风铃叮当作响,既有王室的雄伟威严,又有江南的精致秀美。在雷峰塔遗址发掘出的残碑显示,雷峰塔为供奉“佛螺髻发”而建,同时也有纪念钱俶去世的正妻孙氏之意,所以本名“皇妃塔”。但在雷峰塔建成后不久,吴越国被大宋吞并,“皇”字显得僭越。相关记载里为了避讳,便改成了“黄妃塔”,导致后人误以为钱俶的正妻姓黄。由于这座塔位于夕照山中峰,山上原有姓雷的人家居住,别名“雷峰”,后来塔名便逐渐传为雷峰塔。
那么,雷峰塔又是怎么和白娘子的故事联系起来的?《白娘子永镇雷峰塔》改编自话本《西湖三塔记》,但在这部话本中,镇压白蛇精及其同伙的并不是雷峰塔,而是北宋元祐年间苏轼主持修建的西湖三塔。明代,三塔一度遭到毁坏,改写故事的作者便将视角转移到雷峰塔上。它不仅和佛教颇有渊源,西湖附近的民间传说还称雷峰塔中有巨蛇出没,正符合与蛇妖有关的想象。所以,二者就逐渐“深度绑定”了。
在漫长的岁月里,雷峰塔遭遇过许多次危机。北宋方腊起义时,雷峰塔的木构檐廊部分被焚毁。南宋定都杭州后,雷峰塔得以重建。明代,东南沿海屡次遭到倭寇骚扰,1555年,雷峰塔被进犯杭州的倭寇纵火焚烧,仅剩赭红色的砖砌塔身。自此历经近400年,再也没有重修过。在花红柳绿的西湖边,残破荒凉的雷峰塔像一位历经沧桑的老僧,孤独地旁观世事。
到了清代末年,朝廷统治腐朽,社会动荡不安,“雷峰塔砖能逢凶化吉”“雷峰塔砖里有金子”的谣言甚嚣尘上。许多人专门去雷峰塔偷挖砖块以求“辟邪”,让原本就不太坚实的塔基逐渐岌岌可危,底座甚至成了上大下小的倒圆锥形。最后,在军阀混战的民国时期,不堪重负的雷峰塔倒塌了,鲁迅为此写下著名杂文《论雷峰塔的倒掉》。
2002年,新雷峰塔重新矗立在原址上,让杭州的天际线风景更为亮丽,也成为白娘子传说的热门“打卡地”。新塔虽然仍是宋朝重建后五层八面的楼阁形式,却有着坚固的“钢筋铁骨”。柱子、瓦片、斗拱等配件都是铜制的,既保留了砖瓦材质的色调,又能抵御外力损坏的风险。游客登塔远眺,正可饱览西湖风光,重温古老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