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地起价不成竟堵锁眼
搬家“刺客”为何有恃无恐
日期:08-08
北京一名女子预约家具搬运服务,谈妥费用400元。工人将家具搬到楼下时,突然以“柜子超重”为由索要800元。女子拒绝后,对方竟用502胶水恶意堵死她的门锁。报警后,涉事搬运工矢口否认并谎称“已离开”。最终,警方协调其他工人以200元完成服务,肇事者仅赔偿200元维修费了事,未受到任何法律惩处。
说好的价格,搬到一半坐地起价,任谁都得火大,拒绝理所当然。更令人不齿的是,勒索不成竟使出堵锁眼这种不道德手段,严重干扰他人正常生活。堵锁眼行为已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本应处以拘留、罚款。若损失超过5000元,还可能构成故意毁坏财物罪。然而,此案中,肇事者仅赔付了200元维修费。消费者维权却需承担误工、开锁、精神损耗等多重代价。
此类事件反复上演,甚至形成固定套路:先以低价揽客,待控制货物或搬到中途,便以人工费、超重费、楼层费等各种名目强行加价;若遭拒付,便以撂挑子、言语威胁施压;遇到强硬维权者,则采取堵锁眼等卑劣手段报复。江苏盐城曾有搬家公司以158元“一口价”吸引客户,搬完后立即索要每人300元人工费。消费者质疑时,工作人员竟扬手威胁:“不付钱就在这耗着,反正我们有的是办法。”面对软硬兼施,多数消费者因恐惧而被迫付款。几年前,北京一家搬家公司更是将套路玩到极致,一年内作案43起,常把1000多元的报价变成上万元账单,最终公司法人被判刑四年,但这是在累积巨额违法所得后才受到的惩处。
这种下套坑人的伎俩,已成搬家行业毒瘤,这么多年过去为何屡禁不止?根子就在违法成本太低,暴利诱惑太大。罚点钱、赔点维修费,不痛不痒,下次还犯。各地执法松紧不一,变相助长了作恶气焰。搬家行业缺乏政府指导价和服务标准,导致市场秩序混乱。
要刹住这股歪风,得几方一起发力。执法必须硬起来,对堵锁眼等恶意报复行为,即使财物损失未达刑事标准,也应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法》顶格处罚——拘留加罚款,形成震慑。对于符合寻衅滋事或故意毁坏财物罪构成要件的,坚决追究刑事责任。平台责任更要压实,应推行“服务完成确认后付款”模式,资金由第三方存管,避免工人直接勒索。强制服务者上传经公安备案的资质证明,建立全平台黑名单共享机制,让劣迹者无处遁形。此外,可由社区或物业牵头,联合制定《搬家服务公约》,要求入驻企业缴纳服务保证金。一旦查实恶意加价、搞破坏,直接扣钱赔给业主,减少扯皮。
消费者自己也得留个心眼。务必签订书面合同,明确服务内容、价格、责任;留存沟通记录、付款凭证等证据;遇纠纷及时报警、投诉,依法维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