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的傍晚,西安古城的暑热尚未消散,我和妈妈挤在观众席间,等待《驼铃传奇》开演。
灯光骤然暗下,舞台深处黄尘滚滚,仿佛将真实的戈壁搬上了舞台。数十峰“骆驼”踏着鼓点鱼贯而出,驼铃声清脆悠扬,在风中一圈圈荡开,瞬间将我的思绪拉回了今年“五一”假期在敦煌的情景。
那天,在敦煌的鸣沙山脚下,我和妈妈怀着新奇,骑着骆驼上山。骆驼主人将十几峰骆驼串成一条棕褐色的线,像一座座温热的小山。
行至半山腰,我回头望去,才发现队伍最后的三峰骆驼背上空空如也,却依然低着头,一步一步踏着前驼的足迹前行。我不禁问驼主:“您把它们拴在一起,是怕它们走丢吗?”他笑了起来,露出被风沙磨砺得发白的牙齿:“没人骑的骆驼根本不用拴,它们步子小,被拽着只顾追赶前面,哪还有心思记路?等它们长大了,除了这条道,别的地方都不认识,还怎么逃?”他拍拍驼背,像在拍一辆老旧的自行车,“别把它们想得多能耐,骆驼不过是没长脑子的脚力。”
那一刻,我松开缰绳,看见骆驼嘴角挂着白沫,粗重的喘息喷在我的小腿上,灼热异常。我忽然想起“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老话——这些骆驼年年月月都在行走,却只知道低头跟随,万里路途反而让它们走成了“盲路”。
心中正有些沉闷,妈妈却指向沙丘上一道深褐色的痕迹:“你看,风刚吹平一道脚印,后脚又踏上来。骆驼就是这样把沙踩实,把路踩低,才让人和货物通行。它们虽不认得别的路,却把这一条路走透了。”
我顺着蜿蜒道路的足迹望去,夕阳将骆驼的影子拉得老长,像一条柔软的线,缝在起伏的沙丘之间。它们低垂着睫毛,温顺如沙粒本身;千万次温顺的叠加,竟在沙漠中刻下了一道风沙难以抹去的脊梁。
舞台上,最后一峰“骆驼”正缓缓低头谢幕,颈间的驼铃晃出一道细碎的银光,仿佛将鸣沙山那条被脚印压实的沙路也牵到了眼前。这时,妈妈轻轻碰了碰我的手臂,低声说:“真正的路,不在骆驼脚下,也不在我们鞋底,而在我们心里。”我笑着点头。
夜风吹拂着我的脸,风中隐约又有驼铃声叮当作响,仿佛在告诉我:下次再见到它们时,要带着新的眼光。旅行中,唯有对所见到的事物加以认真思考,才能提升思想、胸襟和眼光。
指导教师:齐欣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