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的核心在于通过塑造人物突出主题,这要求同学们对生活进行观察的同时,还需要生动的写作技巧。老舍曾说:“只有描写行动,人物才能站起来。”动作描写在刻画人物时有着画龙点睛的作用,选准动词能让人物具有形神兼备的效果。
动词撒欢跑 文字活起来
动词,就是句子的脉搏。同学们想象一下:动词一旦跳动起来,静止的画面如被施了魔法,立刻奔跑起来。
看看鲁迅怎么写捕鸟,短短十来个动词,就像拍了一部十秒钟的精彩短片:扫开雪 → 支起竹筛 → 撒下秕谷 → 系好长绳 → 远远牵着 → 紧盯雀儿 → 雀儿走近 → 猛拉绳索 → 竹筛罩下。读完,感觉动作自己会说话,比心理描写还响亮。
再看《西游记》小猴们大战魔王:“前踊后跃,抱的抱,扯的扯,钻裆扳脚,踢打挦毛,抠眼睛,捻鼻子。”一串动词,小猴们立刻在读者眼前蹦跶,魔王鼻青脸肿的画面瞬间浮现。动作越具体,画面就会越鲜活。
更神奇的是,动词犹如一根魔杖,能点化万物。例如,点燃的鞭炮,能变成“噼里啪啦四处乱蹦的跳蚤”;娇艳的玫瑰,会“红着脸撒娇”;柔美的柳枝,也爱“低头梳理她的长发”。可见,动词一旦“拟人”,万物立刻自带“表情包”。
怎么才能写出这种会“活蹦乱跳”的动作呢?同学们要记住以下三个小魔法:
一是“拆”—— 慢镜头分解术:别光写“妈妈喝了口水”,试着拆解成:“妈妈拧开瓶盖,仰起头,一口水滑过喉咙,发出‘咕咚’轻响。”便使一个大动作变成了连环小镜头。
二是“配”—— 给动作配上特效:“雪落下来”显然太简单,要有多维描写:“雪簌簌地斜落窗台,铁栏杆瞬间披上了一层细白的糖霜。”簌簌是声音,斜落、糖霜是视觉,下雪天配上铁栏杆是具有冷硬感的触觉,声音、视觉、触觉一下全有了。
三是“换”—— 动词变形记:扔掉用俗的动词,找鲜活的制造惊喜,比如平淡无奇的“太阳落山了”这句话,写成“太阳被山峰一口吞掉,天边溅起橘红的汁水”,这些出人意料的动词,就会带来有声有色的画面。
同学们会看出,动词一旦到位,句子就会呼吸,人物就会奔跑,静物也会活动。写作的真谛不是把一堆名词像砖头一样堆起来,而是让动词像一匹骏马,驮着名词去旅行、去冒险,在笔尖撒欢奔跑。
动词引擎动 情节过山车
想让故事“一波三折”,最简单也最有效的办法,是把形容词和副词统统“翻译”成动词。动作一旦连贯,情节自然起伏,读者就像坐过山车,大呼过瘾,根本不会说无聊。
一个男生在习作里这样写老师和同学:老师拿着纸团走向他,他慌张了,心想这下完了。这话毛病有三:“慌张”只是标签,没画面;直接写“他心想”,视角穿帮——你又不是“他”肚子里的蛔虫;动词太少,导致节奏太平。
经过老师修改,原句变成了这样:“老师捏着皱巴巴的纸团,步步逼近。他脖子一缩,像被冷风灌进衣领,十指死死绞住衣角,一粒汗珠从鬓角滑到下巴,悬着、晃着,不肯掉落。”即使没有“慌张”二字,却让紧张感满格,这就是动词替形容词“上班”的效果。
再看写乒乓球比赛。平淡版:“他发了一个旋转球,让我眼花缭乱。”升级版:“他左手把球抛向灯影,右臂如鞭甩出,球触板刹那,手腕内切、外旋、猛一抖,脚蹬地发出“嗒”的一声脆响。球似银蛇蹿到台面,骤然后拐,我只觉得眼前一花,耳边的空气都好像撕开。”不难看出,从两个动词变成十几个,节奏由“咚”变成“咚咚咚”,情节立刻波澜起伏。
同学们记住三步口诀,写习作时随时随地能用到:
一是“拆”:把情绪拆成小动作。“害怕”→“肩膀一抖、脚跟蹭地、喉结上下滚动”。
二是“串”:让动作像多米诺骨牌,一块推一块。例如打乒乓球,接球→垫步→扭腰→拉拍→爆冲,镜头感瞬间拉满。
三是“藏”:把心理活动藏进动作,绝不让上述举例的“他想”穿帮。用“指尖发抖”代替“他很紧张”,用“嘴角偷偷上扬”代替“他暗自得意”。
同学们要注意,形容词是路标,动词才是车。让车自己跑,读者才会跟着飞驰,情节便会像过山车。
动词描百态 形神跃纸上
动作一出彩,人物就“长”出血肉。写人物动作,一要生动,二要典型,就要充分利用好动词。
怎样写才生动?别只说“姥姥给我沏了茶”,要这样细腻描写她:“把茶叶先倒进掌心,轻轻一抖,像掂碎银似的晃两晃,觉得分量不够,又捏起一小撮补上。”抖、掂、晃、捏——四个小动作,让茶香和疼爱一起溢出。
怎样写才典型?动作必须回答“为什么非得这样”。一篇发表作文这样写奶奶在马路中央救“我”:“汽车尖啸逼近,我愣住了。奶奶原本拄拐一步三晃,此刻猛冲过来,拐杖‘当啷’倒地。她老茧手钳住我胳膊,拽进怀里,随后自己腿一软,‘扑通’瘫坐地上,胸口剧烈起伏。”蹒跚→猛冲→钳→拽→瘫坐,这一串动作将老人的“年老体弱”和“爱大于命”同时推到极致,人物瞬间立体。
想让人物形象生动立体,就要把镜头再推近一点,有如下三个小妙招:
一是“拆”:把一格拆成三格。“他摔门而去” → “他攥住门把,指节泛白,猛地一拧,门板‘咣’地撞上框,回声在走廊里乱窜。”
二是“配”:给动作加音效、颜色和力度。例如,热油在锅里“噼啪”欢跳,金黄的面糊“滋啦”一声撞入锅底,瞬间膨胀成蓬松的金棕色圆饼,边缘“嗞嗞”地镶上一圈焦脆的蕾丝。
三是每写完一个动作,反问一句自己:除了这样,他还能怎样?如果答案只能是“非如此不可”,这个动词就典型了。
拿写人物提醒同学们,使用动词不是搭积木,而是给人物做心电图。紧盯生活里那些“非如此不可”的瞬间,把动词跃然在纸上,人物便自带心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