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十娘的故事最早出自明末宋幼清的文集,后经冯梦龙加工整理,写成《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并收入《警世通言》。其故事大意:明万历年间,布政使公子李甲,年少风流,因不愿做秀才,到北京做太学生,他与同乡柳遇春同游教坊司,遇到年方十九岁的当红名姬杜媺,她因排行第十,人称杜十娘。十娘痛恨鸨儿贪财无义,久有从良之志,遇到李甲后,遂产生与李甲做长久夫妻的意愿。再说鸨儿见十娘被李甲占住,不能为她盈利,便有卖掉十娘的打算。大约一年后,李甲所带金银用尽,鸨儿假意与十娘商议,让李甲出资为她赎身。十娘认为是等来了好机遇,经过讨价还价,约定李甲以三百两银子,十天为限,把十娘领走。但如若拿不出银子,从此别在登门。十娘满心欢喜,认为李甲身为官宦之后,亲朋不少,十天筹借三百两银子应该不是难事。哪成想,李甲的亲朋都知道他不务正业,嫖宿烟花柳巷,不肯借钱给他。眼看期限临近,十娘无奈,将自己所藏一百五十两银子拿出来,以表诚意,让李甲再去筹资。李甲的同乡柳遇春见此大为感动,冯氏原文:“遇春大惊道:‘此妇真有心人也。既系真情,不可相负。吾当代为足下谋之。’”在柳遇春的帮助下,李甲筹足三百两银子,带上十娘乘舟返回故里。这里暗表,十娘确定从良后,把自己多年积攒的珠宝,收纳到一个小箱中,与李甲离京时,随身携带。不想,途中夜泊瓜洲渡口,李甲与富商孙富偶遇,孙富贪恋十娘美色,借与李甲饮酒时,得知李甲正为带十娘回家担心遭到父母的斥责,便欲以千两纹银换取十娘。李甲利令智昏,以商量的口吻说与十娘。十娘也是烈性女子,听后顿感心寒,对李甲彻底失望,于是佯装应允。次日清晨,十娘盛装出舱,痛斥李甲、孙富,随后将随身携带的满箱珠宝投入江中,自己也纵身跃入滚滚波涛之中……
在民间,包括众多形式的戏曲都把李甲负心解读为贪图孙富的千两纹银。其实冯氏在小说原文中对此叙述得更为准确,故事开头李甲面对十娘的从良意愿为“奈何李公子惧怕老爷,不敢应承”。李甲的这一顾虑,直到带着十娘登舟回乡,也未能消除。于是当孙富问他:“兄携丽人而归,固是快事,但不知尊府中能相容否?”立刻触到了李甲的痛点,言道:“贱室不足虑。所虑者,老父性严,尚费踌躇耳!”
这便给了孙富可乘之机,提出了买走十娘,消除李甲忧虑的无耻建议。原文有,李甲原是个没有主意的人,本心惧怕老子,被孙富一席话,说透胸中之疑……李甲不仅答应,还对孙富万分感激,真是愚蠢至极。
遗憾的是,戏剧家在编演《杜十娘》这出戏时,都从李甲贪财出发,没有揭示出李甲负心的本质。京剧荀派创始人荀慧生的《杜十娘》演出本,最初是孙菊仙所赠,后经陈墨香改编,于1929年11月29日首演于北平中和戏园。荀先生在此剧中运用丰富多样的唱腔和细腻的表情、身段,将杜十娘的哀怨、悲愤、绝望等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尤其在杜十娘跳江时,荀慧生设计的动作是,先朝前一冲,被李甲拦阻后,反身蹬足斜踢接“抢背”,由船侧下水,从上场门下场,难度极高,令人叫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