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20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今晚报

“咯噔”一下后的反思

日期:08-07
字号:
版面:第19版:副刊读吧       上一篇    下一篇

  有人说:最好的文章,即当读者读完最后一个字时,所受到的撼动才刚开始。2025年第6期《小说月报(大字版)》转载的范小青的《人间信息》,就有这样的特质。好久没读到这样的小说了——读到结尾,心里“咯噔”一下之后,禁不住重读;重读过程中,特别是脑补“真相”后,则使人有了更为深远的思考。

  房地产中介马平要结婚了。他要去火车站接乡下的父母来见证一下,“在程序上走个过场”。出人意料,他没接到父母,却被另一对老人错认为儿子。马平把他们安排到旅馆后联系上了他们的儿子刘先生。不可思议的是,刘先生竟认为马平在诈骗,因为他已接到“父母”了。后来,刘先生发现“接了别人家的爸妈”,这才尴尬地联系上了马平……他们还都认为,被刘先生接走的一定是马平的父母。但见面后,马平发现对方并不是自己的父母。因为是弟弟给父母买的票、送的站,马平就给弟弟留了信息,告知并询问相关情况。其间,他还将两位网名分别为“人间信息”和“无影无踪”的客户张冠李戴了。后者的父亲死了,留下房子要卖;而马平却把这个信息记到“人间信息”身上。当见到了“人间信息”的父亲后,马平跟“人间信息”见面时说:“我以为你连自己父亲的生死都不知道……”未承想,这就像一句谶语,悄然指向他自己。

  晚上,弟弟打电话给马平,说他看到马平的信息后慌了。弟弟跟马平说:“哥,咱爹,年前过世了呀,你当时说手头有大项目回不来,我们就没等你……还给你发了张墓地的照片。怎么了哥,你没有收到我的信息吗?”

  小说至此戛然而止,让人头皮发奓。读者会怀疑马平是否精神异常?会纳闷为何马平“连自己父亲的生死都不知道”?然而,往前捯一个个情节、细节,查找“真相”后却发现,主体故事情节环环相扣、严丝合缝,没有任何征兆显示马平精神异常。显然,这是一篇开放式小说,需要读者的参与和想象,来找出真相。

  那么,让我们来试着脑补“真相”:首先,可能马平确已精神错乱,属于选择性失忆;而作者为了制造悬念,没有将之和盘托出,只在主体故事中讲述符合事理逻辑的部分。倘若如此,“真相”便是马平不肯接受父亲去世这个事实,他固执地认为父亲像一座山一样不会倒,会一直存在于其生命中。当谈婚论嫁时,他觉得父母必须在场,于是就去车站接父母了。至于弟弟发给他的车次、给父母买票、送站等相关事件,全是他的臆想。小说这样的文本指向,深蕴着大悲恸,表现了主人公对于至亲离别的不舍与不甘。还有一种可能的“真相”,整件事是马平做的一个梦。那么,接下来的情节则是,马平醒来后,感觉好累好累。他想好好休个假,回家看看爸妈……

  当然,我们还可给小说续上其他结局。而不管有多少种可能,小说中主人公的状态和心情是一致的,那就是日常的忙乱不堪和对亲情抚慰的潜在渴望。不难想象,为了生活,马平每天疲于奔命,没时间喘息休整,以致把生而为人的重要“人间信息”给忘记了——想不起父母模样,甚至不知道父母的死活。再深究一下,小说主题便浮出水面:现代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无数农民进城务工的打工潮,造成了乡土伦理亲情的割裂。另外,小说结尾有四两拨千金的作用。它让原本一个无厘头的轻喜剧故事,有了现实指向和深厚的悲剧意味。

  这篇小说的主体故事虽有些荒诞虚妄,但作者以饱满生动的细节和逻辑严密的情节,以及让人读来真实可感且轻松的主体故事,把虚构的故事写得让人确信不疑。这就是小说家的功力,同时,也是这篇小说的技法所在——只有把主体故事写得真实不虚,等到结尾突然反转时,读者才会在“不可能”的脑鸣音下,禁不住去翻看前面的情节;而在不断翻看和体味中,方才明白作者的意图。

  是的,小说没有范式。范小青以一个小说家的老辣笔法让人明白:小说的成功,不仅在于讲的故事精彩与否,更在于作家如何运用技法,吸引读者参与其中,寻出海平面以下的“冰山”和作者没有明说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