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20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今晚报

立秋:晴空一鹤排云上

日期:08-07
字号:
版面:第17版:副刊       上一篇    下一篇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凉风起,白露生,寒蝉鸣”,当“立秋三候”一步步踱来,天地间弥漫起一股肃杀与清寒,引得多少文人墨客笔下一片悲凉。杜甫于秋日登上高台,见到萧萧落木、滚滚江水,感慨“万里悲秋常作客”;孟浩然于凉风乍起的黄昏听到了寒蝉哀鸣,悲叹着“壮志逐年衰”。“自古逢秋悲寂寥”,刘禹锡在这首《秋词》中感叹,似乎秋风扫过的是其暮年的白鬓和不平的歧途。

  唐贞元二十一年(805),三十多岁的刘禹锡任监察御史。从“安史之乱”中艰难走出的大唐帝国摇摇晃晃,刘禹锡与太子侍读王叔文、监察御史里行柳宗元等人有志于兴利除弊,革新图强。这时的他满腔抱负,斗志昂扬。他们反对藩镇割据,阻止宦官专权,却因触犯权贵,仅仅持续一百多天的革新以失败告终。王叔文被赐死,刘禹锡与柳宗元等八人被贬为司马,史称“二王八司马事件”。

  刘禹锡写下《秋词》一诗时,正是他遭贬后任朗州司马期间。寒来暑往,朗州十年,从踌躇满志的政治生涯中走入人生的落寞寒秋,还有谁比他更有悲秋的理由呢?而这位从长安跌落的司马笔锋一挥,却是“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他没有悲悲切切,郁郁伤神,也没有“识时务、晓变通”做个随波逐流之人。

  元和九年十二月(815年2月),刘禹锡与柳宗元等人一起奉召回京。这是他被贬谪十年后的一个转机。然而,却因一首诗再次遭贬。

  回京后的第二年春,听说城南崇业坊的玄都观遍植桃树,花开时灿如烟霞,已成为一处胜景,刘禹锡前去一探。见玄都观内满园红艳,与十年前离京时大不相同,他提笔写下《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一诗:“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此诗看似写玄都观桃花胜景,实则讥诮新贵,辛辣讽刺,刘禹锡因此再次被贬。原来朗州十年的黯淡生涯并未换来他一丝的妥协,就如他在《和令狐相公九日对黄白二菊花见怀》诗中写的那样,“满丛佳色在,未肯委严霜”!

  自此,连州、夔州、和州、洛阳,转眼又十几年。直至大和二年(828)被召回长安时,距初次被贬整整二十三年。好友白居易写诗为之叹息:“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刘禹锡也回吟一首《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

  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

  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

  暂凭杯酒长精神。

  “闻笛赋”是说晋人向秀。向秀的好友嵇康和吕安离世之后,他因听见邻人吹笛勾起对朋友的思念,作《思旧赋》怀念故友,表达对岁月逝去的哀思。“烂柯人”即晋人王质。王质山中打柴时偶遇对弈人,观棋未完,砍柴的斧柄已烂。他下山回家,发现已过百年。

  历经沧桑,恍若隔世,似一片秋叶般漂泊的二十三年,刘禹锡并未消沉颓废,只有不动声色的沉静和冰河消融的释然。沉舟侧畔、病树前头,已然又焕发出一片生机。

  秋风渐起,不过是拂去心上尘埃,白露微寒,正一寸寸洗练出碧空的澄澈。刘禹锡几经沉浮,身不由己,然而心中那轮明月,却从未被浮云遮蔽。

  秋季,虽是寒凉渐起的季节,也是一个成熟的季节。在刘禹锡看来,成熟并非等同于被世故磨圆棱角,向功利屈膝俯首,而是看透世事沉浮,却依旧以“秋日胜春朝”的磅礴自信,回应天地间所有萧瑟与凛冽。

  在《秋声赋》中,刘禹锡写道:“骥伏枥而已老,鹰在韝而有情。聆朔风而心动,眄天籁而神惊。力将痑兮足受绁,犹奋迅于秋声。”千里马虽老,却雄心不已,苍鹰虽未腾空,仍满怀激情。身虽受到束缚,而心中奋发的信念从未更改半分。

  刘禹锡用一生的诗行证明:纵然秋声萧瑟,纵然路多歧途,灵魂依然可如白鹤一般自由;即便生命如飘蓬在风中辗转,亦可以豪情为星辰,照亮内心深处那片明净如洗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