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支上一口大锅后,得打井水用柴火烧到六七分热,然后就看着大师傅从盆里抓出调好的肉泥,大拇指和食指稍稍用力,‘挤’出丸子来,左手熟练地连‘揪’带‘拨’,就入了锅——也就十来分钟的光景,30斤肉丸子,这就漂在锅里了……”宁河区俵口村的历史文化研究学者于之对记者讲述立秋时节,过去家家户户做水溜丸子的情景,“小孩儿们都围在周围,看做丸子‘好玩’,更是等待着这一口连肉带汤的‘好吃’。”
立秋,天津要“咬秋”,清朝张焘《津门杂记·岁时风俗》记载:“立秋之时,食瓜曰咬秋,可免腹泻。”而同时讲究要“贴秋膘”,也应了《清嘉录》中所载的:“立秋日,人家亦有以肉贴秋膘者。”在于之看来,立秋这天,讲究吃一些营养丰富、高热量的食物,如各种肉类等,以此来补充身体在夏季所消耗的能量,增强体质。但过犹不及,尤其是贴秋膘,“立秋节气,往往是在伏天中,过多地摄入大量油腻,反而会对肠胃造成压力。”而宁河家家户户可做的水溜丸子却能解腻,也让人啧啧称奇。
要选用上好的后槽肉,剁成肉泥,放入配比的花椒水,加入鸡蛋、姜末、玉米淀粉、葱末,六根筷子攒成一把,顺时针搅动20分钟左右,“中间最好不要停,也别换方向,不然肉就‘泄’了。”于之说:“老例儿说这六根筷子是讲究‘六六大顺’,顺时针代表‘一顺百顺’。”现在,肉泥还能放到冰箱里冰一下,入锅的重量大约一两半肉一个,“老师傅们能把控好这个分量,看上去个头大小也差不多。”于之介绍,现在讲究的村民们,还起大锅来做,只不过没有柴火,换成了松木,“总感觉,这样做才有锅气儿。”连汤带丸子盛进碗里,加上简单的紫菜、香菜,好吃解腻。“用年轻人说话,口感Q弹Q弹的。”于之说,甚至能拿到球桌上当乒乓球打。
“各家也有加冬瓜、粉丝、海米等辅料的。”不管怎么加,总是得配上宁河大米煮饭。有人说这也是天津人爱吃的“冬瓜丸子汤”“汆丸子”,于之则说,那是“小看了”。
据于之了解,宁河饮食传承自清宫御膳。俵口于氏饮食烹调技艺第一代于春奎,习艺于流落到天津卫的御膳大厨,后人在原有宫廷厨艺的基础上结合俵口本地食材的实际情况,改进了很多的菜谱,其中就有这道“水溜丸子”。它不但是宁河立秋的应季美食,是当地红白喜事、年节团圆的必需品,“而且得最后上桌,既是解腻,又取完(丸)美的吉祥意。”于之说,时至今日宁河的流水大棚席,动辄两三百斤好肉来做这道菜,直接把电钻换了特制的钻头来搅肉。“老师傅们一大勺抄起10枚丸子装一碗,瞧——十全十美。”
立秋贴秋膘的水溜丸子,成了宁河人舌尖上的立秋刻度——既是告别盛夏的仪式,也是迎接金秋的请柬。
记者 单炜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