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20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今晚报

假院士多年“巡演” 谁在闭眼鼓掌?

日期:08-07
字号:
版面:第04版:城事       上一篇    下一篇

  一名自称“中国科学院院士阮少平”的男子,长期活跃于中小学、医院等地,引发网络广泛质疑。而在中国科学院官网的院士、外籍院士及已故学者名单中,均查无此人。

  这位阮少平除了“院士”头衔,还有光怪陆离的身份:中医阮顺堂创始人、古法针灸传承人、水泊梁山阮小七第二十七代传人、中国民族品牌发展工程健康总顾问……

  与通常隐匿行事的骗子不同,阮少平行事异常高调,披着精心设计的“戏服”粉墨登场。比如,广东惠州一家学校隆重宣传其到访,并聘为“天地人课程导师”。同日,当地一家中医医院官网发文,称在领导陪同下,“阮院士”到医院指导工作,期待其在医疗领域“守正创新”。

  骗术拙劣得惊人,为何还能多年畅通无阻?这里面有一个迷惑性的“权威闭环”:利用教育领域的“院士”身份为医疗领域的“中医传承人”背书,再用医疗头衔强化其教育权威。多重人设相互支撑,形成光环效应。而机构的“背书”成了骗子撬开下一扇门的“敲门砖”。高频的曝光和报道,非但没有引起警觉,反而成了骗子的护身符,让后续邀约者更加深信不疑。

  整个事件最令人震惊之处,并非骗子的胆大妄为,而是多年来,从邀请他的小学、授予聘书的学校,到接待他的公立医院,竟无一家机构履行最基本、举手之劳的身份核验——只需登录中国科学院官网一查便知真伪。骗局被揭穿后,涉事机构辩称阮少平是“内部人员朋友”,并非正式邀请。然而,那些官网的宣传文章、清晰的聘书照片,无不嘲讽着当初的主动迎合。

  从假冒清华院长到山寨院士,类似事件频发。要堵住漏洞,强制性的基础核验程序必不可少。凡以“院士”“专家”名义开展活动的,主办方必须公示权威官网的查询结果并备案,而建立跨领域身份核验平台和欺诈预警系统也刻不容缓。

  最根本的,是破除对“权威光环”的非理性崇拜。某县教育局工作人员坦言“看到院士头衔就放心了”,某省教育厅干部承认“潜意识觉得没人敢冒充”。基层对“院士”“专家”等标签的盲目崇拜,压倒了基本的理性判断。需知,真正的学者往往深耕专业领域,那些顶着多重、跨界、传奇光环的“大师”,恰恰更需警惕。

  骗局落幕,涉事机构的第一反应是匆忙删除报道而非警示公众。这再次提醒我们,揭穿一个阮少平或许不难,下一个“阮少平”登场也不难,唯有让骗人者受到法律制裁、纵容者被追责,才能终结这场荒诞的皇帝新衣巡演。当每一个环节的违法违规成本都远高于收益,“阮少平”们才会真正绝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