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广智馆的多位管理人员和理事是城南诗社成员。城南诗社曾借广智馆展开活动。诗人陈诵洛于1922年加入诗社,并逐渐成为诗社骨干和社长。上世纪30年代初,陈诵洛在广智馆看到一幅“林墨青先生灯下写真”。随后,他将此事写成小文,发表于汉文《泰晤士报》。1932年12月18日,《广智星期报》选录了这篇文章的内容。
陈诵洛(1897-1965),名中岳,字诵洛,又字颂洛、嵩若,号侠龛、侠堪,浙江省绍兴市人,诗人。1932年,陈氏将《泰晤士报》上发表的54篇文章集结成杂文集,卷首有自序,赵元礼和任传藻的题词,取名《今雨谈屑》。
《广智星期报》选录的内容中说:“陈诵洛先生于广智馆见有为‘林墨青先生灯下写真’者,法以纸就壁上人影画之,不分耳目口鼻,悉以墨,而神情毕肖。”从文字描述来推断,这种“灯下写真”的做法,颇似近代摄影中的“剪影”,即利用光影反差突出描绘对象的轮廓,从而通过轮廓线条表现物态的艺术形象。
陈诵洛在文中还考证了这一画法的渊源:“偶阅天际乌云帖子,有坡公自题像后曰:传神在于颧颊,吾尝灯下顾见颊影,使人就壁画之,不作眉目见者,皆失笑,知其为吾也。则此法古已有之矣。”
其实,上述内容源自苏东坡《传神记》。苏轼开篇有言:“传神之难在目。顾虎头云:‘传神写影,都在阿堵中。其次在颧颊。’吾尝于灯下顾自见颊影,使人就壁模之,不作眉目,见者皆失笑,知其为吾也。”
据《世说新语·巧蓺》记载,顾恺之(字虎头)曾言:“四体妍媸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之中。”这里的“阿堵”指的是眼睛。也就是说,人物画要能生动形象,至关重要的在于对眼睛的描绘。而苏东坡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提出了“其次在颧颊”的说法。他曾借助灯光将自己面部侧影照在墙壁上,再让人在墙上摹写下来,不画眼睛眉毛。看到的人立刻就能认出画的是苏东坡。他还以顾恺之为裴楷画像,在脸颊上增加三个毛使其更具神态的例子(“颊上加三毛,觉精采殊胜”)来做解释。
通过陈诵洛的文章,恰好为“林墨青先生灯下写真”图增加了注释。读者通过《广智星期报》的文字,再结合广智馆内的展品,能进一步感受到画作背后的深层含义,使展品既通俗易懂,又意味深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