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光水色净无瑕,芦苇丛中几点鸭。帆影渐从天际去,扁舟疑入白云家。”这首诗虽名不见经传,却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高邮湖的特色和景象。
高邮湖位于淮河下游、苏北平原中部西侧区域,湖泊长48公里,最大宽28公里,正常水位面积约760平方公里。史料记载,高邮湖在北魏时称作樊梁湖、津湖,为增加漕运水源,宋代开始筑堤界水,湖面随之扩大,明洪武初年始称高邮湖。它北邻洪泽湖,南近邵伯湖,与京杭大运河(里运河)相通,是江淮平原的天然蓄水库。
高邮湖自古就是漕运咽喉。自京杭大运河贯通后,高邮湖便凭借其连通淮河与长江的枢纽地位,成为我国古代漕运史上最为繁忙的水域之一,每年有数百万石江南漕粮经高邮湖北上,明代鼎盛时期日均过船数百艘,夜航灯火绵延,灿若星汉。元代诗人萨都剌笔下“官舸贾舶如云屯”的盛景、《高邮州志》“舳舻相衔,日过官民舟楫无算”的记载,在今天湖区展览馆陈列的明代驿站通关文牒中可以得到印证。19世纪后,黄河改道,海运兴起,铁路开通,高邮湖漕运自此逐渐衰退,至1901年清政府废止漕运,湖上“千帆竞渡”之景观终成历史记忆。但无论如何,高邮湖曾见证了大国粮仓的丰盈、商贾文明的勃兴,同时镌刻着人力与自然博弈的智慧和代价。
游览高邮湖,可见湖面上游弋着星星点点的渔船。高邮湖的水生资源非常丰富,除了其他淡水湖通常都有的鱼类外,它还有著名的“三银”和“两绝”——银鲫、银鲴、银鲢和野生鳜鱼、高邮麻鸭。野生鳜鱼特别鲜美,清蒸时只需一撮盐,便好吃得让人啧啧不已。高邮麻鸭以湖中螺蛳为食,生下的双黄蛋可谓高邮湖的标志性产品,当青色的蛋壳被敲开,橘红油亮的两个蛋黄宛若旭日双升般鲜丽,难怪被古人赋予“蛋中之王”的美誉。《高邮州志》载,早在清代,这里的双黄鸭蛋便通过漕运贡入京师。据说,作家汪曾祺生前总是惦念着故乡的双黄鸭蛋。它既是舌尖上的美味,也是流淌在岁月长河里的生存智慧,庶成人与自然对话的有趣话题。
除了湖上景观,湖岸还有芦苇荡湿地公园、清水潭旅游度假区、盂城驿、镇国寺塔等景点。在西南岸马棚湾眺望高邮湖,湖面俨然成了硕大调色盘:东侧养殖区的网箱如五线谱般整齐排列,西侧生态保育区大群野鸭凌空翻飞,羽翼掠过绿水白云,在天空中绘出一副流动水墨画。远处缓缓转动的现代风车与近处轻轻摇曳的芦苇,似乎在进行超越时空的奇妙对话。倘若巧遇捕鱼的渔民,他们会告诉你说:现在湖区划出了生态红线,实行“人放天养”,必须严格按照规定捕捞,只有像老祖宗所说的“取予有度”,这湖水才能养人千年。
高邮湖,这座承载着运河千年记忆的湖泊,不仅是旅游胜地,也是人们心灵栖息地。它保存着沿岸石柱上被纤绳磨出的历史沟痕,倒映着生态渔场与特色民宿的现代光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