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从生活出发、打破传统认知的审美指南。全书融合了心理学、生活哲学与现代审美观,带领读者走出“美”与“丑”的偏见,培养独到的审美眼光与感知力。——编者
一、揭开审美面纱,人人都有审美力(1)
审美是人类理解世界的一种特殊形式,指人与世界(社会和自然)形成的一种无功利的、情感的关系状态。比如一块石头,你看它可能就是一块石头,但它也可能让你想起村口的石磨。可当你进入它的意象世界和它产生某种情感联结,就有可能感受到它纹路里的沧海桑田。那一刻,你的世界变宽了。
万事万物,不分阶级,都可能与你产生情感联结。比如,你被孩子的笑容感染,你沉浸于单曲循环某一首歌曲,你会觉得生活如此美好。这些情感联结中都隐藏着审美。
美无处不在,可是在瞬息万变的今天,我们变得行色匆匆,心里难以安定,外加受到对美的固有认知的影响,审美对我们来说,成了一件遥不可及的事情。因此,我们需要打破固有认知,提升审美力,来对抗生活的庸常,让生活更美好。
固有认知一:无艺术,不审美
如果在网络上搜索提升审美的 100 部电影、100 本书等,大数据推荐给你的往往都是文艺片和与艺术鉴赏有关的书籍,这似乎给人一种心理暗示,即审美是远离普通生活的。
诚然,优秀的文艺片、艺术鉴赏类书籍,对于懂得欣赏的人,会产生美的震撼。但如果对它们没有看下去的兴趣,就能说明你没有审美能力吗?
熟读艺术史的人会欣赏《蒙娜丽莎》,可农夫也会把自己的菜园收拾得整整齐齐,静坐在温热的田埂上看日落。审美并不限于“知识展示”,只有在实践中感知美、创造美,与生活联结起来,才能实现对美的真实体验。
走得慢一点儿,你会看到洒在树叶上的阳光明亮又温暖,小贩阿姨头上的珍珠发夹闪闪发光,橱窗里的小蛋糕既清新又迷人……进入你眼里和心里的,已不同寻常。慢慢地,你的审美能力就会苏醒,你也会感叹人类智慧、情感的奇妙。
“生活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了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如何发现生活的点滴之美,我们将在后面的章节中为你详细阐述。
北京日报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