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泽湖,古称富陵湖,两汉以后称破釜塘,隋代称洪泽浦,唐代始称洪泽湖。南宋建炎二年,黄河决堤,河水南泛夺淮入海,大量泥沙淤积于淮河下游,导致淮河入海通道阻塞,在淮阴至盱眙一带潴水,原有小湖群逐渐连片,湖面迅速扩大。黄河改道夺淮后,湖床逐年抬升。
为治理淮河水患,明永乐年间开始筑堤,拦蓄淮河水。明朝河道总督、治水专家潘季驯提出“蓄淮刷黄”之法,即抬高水位,利用淮河水冲刷黄河泥沙,自此成为人工调控的巨型水库,湖面进一步扩大,终成现今规模的洪泽湖。此后,大堤被一次次加高,至清代乾隆年间,湖堤已高出周围地面6米,形成“悬湖压顶”的奇险格局。洪泽湖由此形成了“悬湖天成”的奇特景观,现已成为淮河流域防洪抗灾和水资源调配的核心枢纽。
洪泽湖水面辽阔、资源丰富,正常水位面积为2069平方公里,湖内有鱼类50余种,以螃蟹和鲤、鲫、鲢、青、草等鱼类为主,还有莲藕、芡实、菱角等水生植物,既是水特产品和禽畜产品的生产基地,又是淮河流域的大型水库和航运枢纽,素有“日进斗金”的美誉。湖中丰富多样的水特产品,自然成了居民和游客餐桌上的绝好美味,其中以大闸蟹、小鱼锅贴、清炒素三鲜为最。洪泽湖大闸蟹壳青个大、体肥膏腴,清蒸即可尝其鲜美;小鱼锅贴是一道融合杂鱼煎烹和锅贴制作技艺的美食,鲫鱼、鳜鱼、昂刺鱼等多种小鱼被煎得金黄酥脆,锅贴则吸收了鱼汤的鲜味,吃起来外脆内糯,让人回味无穷;清炒素三鲜以湖中的芡实、菱角、莲藕为主料,三蔬切丁混炒,不需太多调料和繁琐工序,便可做成一道清香爽口的佳肴。
游览洪泽湖,高家堰(又名洪泽湖大堤)既是必经之地,也是必游之处。这座大堤是我国古代水利工程的杰出代表,始建于东汉,兴于明清,全长约67公里,依地势起伏蜿蜒,通过适度弯曲分散水流冲击力,可减少直接溃堤的风险,凝结着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汗水,宛如“水上长城”横亘于洪泽湖东岸。它以人力驯服江湖,改写地理版图,堪称“半部淮河史,一座华夏堰”。走在古堰上,脚下是古老的砖石,两旁是郁郁葱葱的柳树,柳枝随风飘舞,空气清新怡人,让人们仿佛感受到历史与现实的交相辉映。乘坐游船驶向湖中心,可以看见鱼儿在清澈的水中自由自在地游弋,湖面上不时有鸟儿掠过,它们的身影倒映在水中,勾勒出一幅美丽和谐的自然生态图。
洪泽湖是富饶、美丽的,又是古老、现代的。今天的洪泽湖,大堤如凝固的海浪,将时而平静、时而汹涌的波涛牢牢锁住。站在大堤上,但见光伏板组成的银色涟漪、风力发电机旋转的巨大叶轮,与“蒹霞苍苍,朝雾茫茫”的芦苇荡构成一幅超现实图景。当风力机影投射在湖面时,会让人忽然觉得,那些转动的叶片,仿佛是古人治水图谱的当代转译。